你信吗?评读怀素就看一个 “国” 字?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23-10-15 18:15:01

怀素《自叙帖》中那个既圆融、空灵,又憨顽、可爱的“国”字,

《新快报》:每一位在青史上留名的书法家,都是某一方面的集大成者,而通才型的书家也不胜枚举。但是如何能够从书法家的作品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但就如唐代张怀瓘《文字论》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个字也足见作者心境与个性。

“收藏周刊”连续多期以“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为思路,邀约名家,对书法经典进行深度剖析本期邀请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世国(八公山人)用一个字品读唐代书法家怀素

怀素《自叙帖》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收藏周刊】唐代怀素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假设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他,您会想到哪个字?

王世国纵观书法史可以看到,它就是书法家的历史。如果说,中国书法是一座宏伟而精美的大厦,那么历代书法家就是这座建筑的一个个支柱。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著成《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一书,就是汇聚了书法史上26位开宗立派的大家,其中唐代怀素就是本书撮取的精英巨擘之一。谈到怀素,我会想到他的代表作《自叙帖》中那个既圆融、空灵,又憨顽、可爱的“国”字,它很能代表剃度狂僧怀素由内及外的特殊形象。

怀素《自叙帖》

【收藏周刊】那么,我们从怀素《自叙帖》中“西游上国”的“国”字的用笔,可以看出他狂草艺术的特色吗?

王世国:孙过庭《书谱》指出,书家挥毫创作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即“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在一幅作品中,不管它笔法、结字怎样变化多端,可是万变不离其宗,自始至终体现着一个统一的个人风格;同时,一点一画、一个字也能够反映出书家的功力和用笔特点。时常有人给我看他的书法作品,通常我只看开头一两个字就已经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了。这就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从一个“国”字可以怀素狂草艺术有着下面这些特色

怀素《自叙帖》:圆融、空灵,又憨顽、可爱的“国”字,它很能代表剃度狂僧怀素由内及外的特殊形象。

首先,他行笔迅疾,一气呵成,有一种骤雨旋风般的气势,充分体现了“草贵而流畅”(孙过庭)的行笔特点。其次,他是用篆书中锋平移的笔法来写狂草,很少提按。这虽然牺牲了笔法的丰富性,但是大大增加了运笔的速度和气势,使线条更加刚劲矫健,又不失圆转活脱。再次,结字造型上,他破除汉字的方形轮廓,大胆地将许多文字艺术地处理成近似圆形,不仅加快了书写速度,而且创造出极为生动的书法形象。在《自叙帖》中,流畅婉转的线条随处可见,更有许多浑圆的字形,显得柔和优美、活泼可爱。

怀素《自叙帖》:流畅婉转的线条随处可见,更有许多浑圆的字形,显得柔和优美、活泼可爱。

【收藏周刊】我们能否从《自叙帖》的“国”字,品读出怀素的人生态度吗?

王世国:可以。怀素家贫,从小就出家为僧,终日念经事佛。佛家的“虚淡”“空灵”“圆融”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灵。书法是书家性灵、情感的直观显现,从一个“国”字到《自叙帖》全卷695个字,无论体势如何颠狂、字形怎样奇怪,而其笔墨意境却仍然是平淡素净,淡到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净到不沾一点尘土。这不正是作为一个僧人的人生态度吗?

怀素《自叙帖》:无论体势如何颠狂、字形怎样奇怪,而其笔墨意境却仍然是平淡素净,

不过,怀素又非同一般,他个性鲜明,生来狂放,常常不守清规,公开饮酒吃肉。他还为自己狂怪的行为开脱:其《论书帖》中说,自己患有“颠逸”之疾,“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他解释自己食鱼吃肉完全是身体和书法的需要:他到长安后没有鱼吃,只好吃肉,常常受人嘲笑,深感不便,以至于“久病不能多书异疏”(《食鱼帖》)。

怀素《论书帖》

怀素《论书帖》中自己患有“颠逸”之疾,“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

他饮酒,也是借酒兴,在大醉迷狂之时,“忽然绝叫三五场,满壁纵横千万字”,这才能够“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就像那个圆融、空灵、虚淡的“国”字一样,看看他又是多么鲜活、憨顽、可爱啊!

怀素《食鱼帖》: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还报

【收藏周刊】怀素《自叙帖》在书法史上有很大影响,它到底在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世国:结束万里云游和客居长安的生活,怀素回到家乡长沙零陵五年后书写下《自叙帖》,对他十年“西游上国”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此帖曾有多本传世,如今看到的墨迹本很可能是宋代苏舜卿的摹本。

从史学上说,它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怀素的身世和云游经历,以及当时名公对他草书诸多方面的评论,对于后世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他的草书,具有重要作用。

怀素《自叙帖》

从艺术上说,它向世人昭示着由张旭开创的狂草后继有人。张旭是唐代书法“广大教主”,“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董逌)张旭谢世,怀素崛起。怀素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狂草,追求那无法效仿的天才艺术。他经禅之闲暇勤奋练习,“盘板皆穿”;又“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增长见识,最终在狂草领域继承并发展了张旭开辟的新天地。

从传承上说,《自叙帖》是长卷墨迹,字数甚多,有利于后人从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临摹学习,是一个学习狂草的经典作品。我练习狂草就曾反复临习此帖。

怀素《自叙帖》

【收藏周刊】后世对怀素和张旭有“颠张狂素”的称誉,他们二人交往如何?他们的草书各有何特点?

王世国:张旭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2—756年),与李白同一时代;怀素大约出生在天宝年间(725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怀素初入长安时(767年)为唐代宗大历三年,这时张旭已经去世多年,他俩生前并无交集。不过,怀素可以说是张旭的再传弟子。

张旭《肚痛帖》

唐代颜真卿邬彤都曾师从张旭,而邬彤还是怀素的表兄弟,怀素曾向他俩询问向张旭学习书法的情况,讨教草书的笔法问题,并且心有所得。面对张旭这座高耸的狂草丰碑,怀素“以狂继颠”,将它更加浪漫地自由发挥,推向热情奔放、狂逸宏博的艺术境界,大大加强了张旭狂草的新奇之美和自我表现的浪漫精神。加之他是一个出家人,更给他的狂草涂上一层神秘色彩。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

黄庭坚指出:“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这正是他俩草书明显的不同之处。

张旭用笔偏于粗重,笔画线条具有横壮之势;怀素用笔偏于细瘦,笔画线条具有纵拔之姿。因为笔墨粗重,故张旭草书结体茂密,在盘桓虬曲之中使人感到沉郁而渊厚;因为笔墨枯瘦,故怀素草书结体疏放,字里行间留下大片虚白,使人感到空灵而悠远,仿佛就是佛家的涅槃境界。

怀素《自叙帖》

张旭用笔虽然偏于粗厚雄强,但有种种不同的程度,而且也不乏潇洒飘逸的细瘦笔道,因此他的书法线条显得丰富多变;怀素用笔很瘦,笔画轻重粗细的变化相对减少,因此书法线条具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可是也意味着缺乏变化之妙,黄庭坚总结道:“瘦硬易得,而肥劲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