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22-01-28 18:55:18

   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于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汉字是维系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的血脉,尽管这些民族有各自的语言,甚至不同地域也各操方言,但是它们都使用同一种文字——汉字,这才使本来因语言不通犹如“鸡同鸭讲”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字,最终会使一个国家分崩离析,甚至走向消亡。对此,以武力统一六国的秦王嬴政最为清楚,所以当他成为中国的始皇帝以后,便令李斯、赵高、胡母敬创制小篆,颁布天下,统一了文字。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八公山下的寿州古城——安徽省寿县,是 “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如此,汉字还是中华历史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汉字不同于西方文字,它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象形表意文字,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以及一个明确的汉字意指,这才使中华历史文化在汉字字形中的传承成为可能。一个小小的汉字却蕴含和积淀着数千年民族生存发展的知识、礼仪、道德规范,甚至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华民族特殊的思维方式。一字一词的构造,其中都大有乾坤,真可谓“一点一世界,一画一江山”。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寿县城中有建于明代天启年的“循理书院”,清代大书法家梁巘曾在此主讲

然而数千年来,书写都是汉字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哪怕是在印刷技术甚至是打字机、电脑出现以后,汉字的书写依然必不可少。既然要书写那就有方法和规则,这便有了书法。所以,从3500年前的甲骨文开始,汉字书法就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密不可分,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千年密码。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梁巘《循理书院碑记》,他在书院主讲近十年,对寿县当地书的书法教育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朝历代,无数人的日常书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深厚而又广泛的基础,这是任何其他艺术种类都无法比拟的。从古代社会不计其数的都要执笔写字的文化人,到如今在公园里用大笔写“地书”的老人,课堂上和课外书法培训班中提笔书写的学生,春节前到社区、街头“挥春”的书法家们,还有中央电视台红遍全国的“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断绝。正如我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说的:“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你会发现,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汉字书写或者说书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梁巘的行书。由于梁巘的影响,晚清时期寿州在安徽有着“怀(远)诗、寿(州)字、桐(桐城)文章”的美誉

在农业文明逐渐消退、工商业文明兴旺发达的当下,物资、人口、信息的频繁交流,使得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方的特色和差异正在逐渐消弭。但是,作为一个地方灵魂和根基的文化,则成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营养和唯一“救赎”。而书法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地方文化中可以被人记住的特殊名片。书法植根于中华大地,数千年来分枝散叶,在各个地方生长得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就像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历史积淀等条件各不相同,书法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精彩演绎,地方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其人、其事、其书,至今还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口耳相传。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邓石如在寿州循理书院结识梁巘,得到他的指教和举荐,成为清代书法大家

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就是由一个个地方的书法的发展,以及由一个个地方名家的成长、创作和交流活动所构成的。例如,东晋时的会稽、明清时的苏州和扬州,清代的永州、晚清时的寿州、民国时的上海和杭州等,与此相连的是王羲之、王献之;文徵明、祝枝山、唐寅、郑板桥;怀素、何绍基;梁巘、邓石如、孙家鼐、柏文蔚;康有为、沈增植、李瑞清、曾熙、吴昌硕、沙孟海等等,这些闪亮的名字。这些书法名家受到地方的文化传统、社会风尚、审美趣味的深刻影响,他们彼此借鉴,相互交流,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地方的书法风气和风格,世代相传。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寿州孙家鼐是晚清状元、光绪皇帝的老师,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书法家

所以,对于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情结浓郁的地区来说,书法是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持有和用好这张书法“名片”,对内可以提高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窗口的重要作用。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寿州柏文蔚,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曾是首任安徽督军

然而,长期以来,书法被视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个人的行为和艺术创作,而且地方对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缺乏有效的发掘、整理、保存和宣传。民间的口耳相传、街巷里的偶然一瞥、山野中的不期而遇、收藏在馆院和家庭中的昙花一现般的展示,书法艺术显得那么虚无缥缈,犹如过眼云烟。实际上,地区的先民和古圣先贤曾经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光荣历史,正在成为逐渐淡忘的记忆。这对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地区来说,将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寿州张树侯篆书《千字文》,他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讲授经学与书法

正是有感于此,为了不至于忘记那些本不该遗忘的历史记忆推动地方的社会文化建设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为这些地方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编撰《书法中国》这套丛书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当代书法名家司徒越狂草《韩愈诗》,他是寿县人

该书选择那些在中国书法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重要人物、重要遗迹,以及当今书法艺术的发展仍然兴盛不衰的地区,通过实地考察书法遗迹、现场采访当地书法名流、发掘和整理有关史料,精心编撰,将一个地方的书法艺术的历史和现状,完整而又精彩地呈现出来,从而得以长久地保存和流传。虽然这需要付出许多辛劳,但却是成就一个地方的美名、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善事,功莫大焉!

本文是作者为《书法中国》丛书撰写的序言,原载2022年1月23日《新快报》

书法是地方的文化“名片”

当代书法名家王家琰行书五言联《清风白露》,他是寿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