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艺谈(三):书法作品没有定价机制,却有审美标准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杨老师发布时间:2021-04-10 19:00:15

书法作品没有定价机制,却有审美标准

齐白石为自己的画作和篆刻自定的润格

 

访谈主持

冯善书,艺术市场评论员,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南方+收藏在线负责人,“南望艺谈”主持人

访谈嘉宾

王世国,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 ,自号八公山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三、书法作品的定价与审美鉴赏

书法作品没有定价机制却有审美标准

南方+收藏:书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国粹。古往今来,书法的民间收藏群体不仅数量庞大,且结构广泛。本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书法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也非常之大。但从商业来看,书法市场虽然规模大,但交易规则混乱。除了审美标准杂乱无章以外,亦缺乏统一科学、让买家群体一看就明白的定价机制。这也是行业发展一直不太健康的根本原因。在您看来,这些问题应该如何改变?

王世国:为人书写而获得报酬,如果这看成是书法交易的话,早在汉代就有了。在我的《书法非常道》书中就曾说过东汉安帝时“美男卖字”的故事。然而,古代文人书法家清高忌俗,羞于谈钱,将他人付给自己书法的酬金雅称为“笔润”,对自己作品的定价则称为“润格”或“润例”。

书法作品没有定价机制,却有审美标准

郑板桥:“ 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从古至今,书法家都是自定或由一定身份、地位的熟人代定“润格”。至于“润格”的高低需要参考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不过,如今的书法家已不会像民国时期那样,登报公开自己的“润格”了。好在有网络微信、网络支付和快递,如今书法交易已非常方便,买家可以直接或通过第三者向书法家询价和购买。

书法作品并非是一般商品,也不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雕塑或工艺品,它每一件都是不可重复的独特的“这一个”,无法用统一标准进行批量生产。所以,一般来说,市场上对古今名家作品便不会有一个公开、统一的售价,自然也不会有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和定价机制。否则,便不会有拍卖市场了。

不过,书法自古就有审美标准,否则我如何可以写出《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中国书法家》《当代书法评鉴》这样的著作?我们可以涤浊扬清,扫除书法乱象,让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正成为衡量其商品价值的标尺。

千万不要拿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手艺

南方+收藏: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书法理论和审美法则的基础上,加快对书法理论和美学的当代化探索,这一直是艺术圈热议的焦点话题。记得您曾经说过,书法没有美丑之分,只有优劣之分。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区分美丑,还是评判优劣,都是在行业、社会和市场推行一套固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当前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体传播介质的改变,让人人都具有了表达和传播自己观点的机会。不管是知识精英,还是艺术和评论家,甚至是媒体本身,都很难像以前那样去掌握舆论的导向。当代艺术圈早就喊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在这样一个信息嘈杂、充满矛盾的网络社会,公众对书法的审美问题那么轻易会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吗?

王世国:苏轼早就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果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仅以表象的美丑为标准,那么毕加索的画一定没有人要,它看起来很丑。书法鉴赏更难,因为书法艺术是属于由点画线条、节奏韵律以及墨色等构成的抽象美,对它的鉴赏是属于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一般人不具备这种能力和修养。这就是许多人追捧田英章式的“馆阁体”书法,而专业人士却觉得很可笑的原因。

书法作品没有定价机制,却有审美标准

王世国行书《杨俊华·咏青蒿》

 

书法在唐代就建立起了完备的法则和规律,使得人人可以学而知之、学而能之。作为修身养性,甚至延年益寿的业余爱好,书法非常之好,且非常方便。但要想成为书法家则非常之难。这如同许多人爱打乒乓球,但要想打进省队或国家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那非常之难。不过我想,没有人会因为自己进不了专业队而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只是美好的愿望,必须承认业余与专业之间的差别。虽然在自媒体时代,没有人能够掌握舆论的导向,但是我要奉劝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要倾听评论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记住郭德纲说过的话:“千万不要拿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手艺!”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原载2021年3月1日《南方日报》,作者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