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章法就像君子,“和而不同”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20-08-06 16:49:33

 

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书法家钟繇有个外甥宋翼跟他学习书法。宋翼天赋不高,写出来的字整齐划一,大小雷同,呆板拘谨,而且排列形式如同计数用的算筹,长短粗细一模一样,毫无变化。钟繇看了以后,非常气愤,斥责他 “如排算子”,一顿臭骂,吓得宋翼掉头就跑,三年不敢再见钟繇。从此,“如排算子”就成为书法章法低劣的代名词。

虽然在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已经觉醒,但是作为艺术追求的书法却一直与实用的日常书写,长期纠缠不清。日常书写必须让读者容易认识,才能有传达信息的效果,古今许多书法家在书法章法布局上基本上毫无构思可言,就是“如排算子”。我们看到,在一千多年后的当代书坛,抄书匠们仍然是大行其道。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创作时艺术家要艺术构思,即谋篇布局,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所谓“意在笔先”者正是指此。画家画竹绝不会信手涂抹,而是在下笔时已经“胸有成竹”;书家作书又岂能不加思索,如排算子?孙过庭《书谱》中就提醒书家:“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要“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董其昌《画禅师随笔》中也称章法为“书之大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书史上真正有思想的书法家是不甘于作书“如排算子”的。宋代米芾批评“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谬论,并将“一一相似”斥责为“奴书”。如果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怀素的《自叙帖》等,在章法上还是一种在日常书写中体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的话,那么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诸上座帖》、祝枝山的《自书诗卷》《前后赤壁赋》等,以及郑板桥的一些作品,则更加表现出章法的自觉意识:除了讲究作品中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点画的变化之妙以外,还有意识地追求章法之美,创造出既多端变化又和谐统一的美。

这种章法美的自觉追求就在于无论是长卷还是条幅,是中堂还是斗方,都把它看作是一个艺术整体,然后谋篇布局,运用夸张、变形、对比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艺术手法,使整个作品看起浑然一体。

祝枝山《苏轼·赤壁赋》

 

所以,在黄庭坚、祝枝山、郑板桥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对文字变形之后而形成的短点,以及对笔画夸张之后而变成的长画。这些短点长画的形态已经远远超出结字的需要,甚至对字的正常结构起着不利影响,使观者难以认识。但是,恰恰正是这些短点长画对作品章法的整体构成,起着点缀、呼应、穿插、变化、调节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字形大小不一、字势倾左斜右、用墨苍润兼施、行款曲折蜿蜒,排列参差错落;每一个字都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但它们又是彼此关联,互相揖让,和谐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尽管它横不成路、竖不成行,但却像是“乱石铺街”或“浪里撑篙”,看起来又是那样自然而然,仿佛天衣无缝。这使我想起孔子的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王世国草书《李白·早发白帝城》

 

“和而不同”这正是书法章法的理想境界。因为,它就是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说的那种“最成熟的格式塔”,也就是说,它是既错杂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很明显,它的艺术刺激力和感染力,大大超过那种章法“如排算子”的简单而又规则的作品。因为在这种章法布局的作品里,点画线条、结字造型、笔法墨法和布局安排,都充满矛盾冲突、紧张变化、节奏平衡,可以给观者带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使其审美心理过程是从紧张到松弛,从追求到和谐。因此,它看上去很耐人寻味,是“有意味的形式”。

(本文作者:王世国,原文刊发于2020年7月26日《新快报》“收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