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我的书法启蒙老师王家琰(三)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19-09-19 20:35:50


王家琰题匾《圣药堂》


   (接上一篇)王家琰学书源自家学,他四岁即从父习书。后来,他师法“二王”,以及颜、孙、柳、米、赵、董等唐宋元明诸家,当然还受到清代刘墉、梁巘、沈增植等书家的影响。显然,这是古今许多书法家都曾走过的传统帖学道路,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沿此道路一路走来的现当代书家中的最高成就者如沈尹默、白蕉、任政、启功、胡问遂等等,他们都是瞄准“二王”一脉传统文人书风“遒媚”的精髓,各自表现。他们或工整、或潇洒、或瘦劲、或温润,却都是面目俊秀精雅,有文人书法的书卷气。可惜,他们与书史上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梁诗正等清代文人书家一样,其书法往往偏离“靶心”,遒劲不足而姿媚有余。以至于人们认为,帖派的书法就是这样,若写得不好甚至会变成呆板无趣的“馆阁体”。而周慧珺和尉天池等人,欲加以突破创新,写出不同于传统帖学的现代风貌,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用心于字形,又矫枉过正,周慧珺太过夸张,尉天池又失于粗野。


2002年,王家琰行草《陈毅青松诗》

   其实,帖学主张“师笔而不师刀”,而“师笔”的精髓就在于遗貌取神,不被“二王”传统文人书法的妍媚外貌所诱惑,而是紧紧抓住笔墨的意趣,在书写中极大地发挥柔软毛笔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创造出让人玩味不尽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家琰正是如此另辟蹊径,他深切地体会到东汉蔡邕所说的“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道理,用长毫羊毫,在生宣纸上写出了仿佛如碑派书法的厚重与古拙,但是却又不失帖派书法的灵动与潇洒,所以是既“媚”也“遒”。

    王家琰之所以能够突破前人的局限与偏颇,是因为他完全超越了美与丑的表象和碑与帖的分野,紧紧抓住“变化”这一自然界永恒的玄机,把一切都化作个人意趣的自然书写和自由表达,风骨坚强,气韵生动,从而达到大美、大境和大道。从书史的意义上说,王家琰的书法探索和创造无疑有着特别贡献。


2000年,王家琰行草五言联:“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

    王家琰的书法不同于传统的“二王”帖派书法,在行笔和用墨上充满变机,十分大胆而又让人难以捉摸;但也不同于摹刻师刀的碑派书法,既不僵硬,也不造作。他的书法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一方面,他对传统中锋与侧锋、平移与提按、使转与顿挫等等笔法能够运用精熟,做到了“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另一方面,他又能将对比、变形、夸张等现代形式构成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书法形象创造中,真正实现了“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同上),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符号。


王家琰行草六言联:“铁石梅花气忱,山川香草风流。”

    所以,他的书法个性鲜明,在风格上符号特征十分明显,特别是榜书大字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引人注目,过目难忘。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名山古刹、老店牌坊、风景名胜等多请他题写匾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年,他为合肥市百年老店“张顺兴号”题写大匾,轰动一时。如今,王家琰早已年过古稀,经过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苦磨炼,他的书法已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雄浑老辣,风格独特。他已经参透中与侧、提与按、行与留、疾与涩、曲与直、轻与重、奇与正、浓与淡等等阴阳之道,将这些互相对立的书法艺术元素运用精熟,一任于心。所以,他的书法能于端严之中见奇绝,平直之中有虬曲,豪纵之中显迟涩,一点一画皆变化多端,虬曲拗折,顿挫生姿,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


王家琰国画大写意《苍鹰图》

    更有甚者,王家琰还精于绘画,30多岁时即师从萧龙士等名家。如同当年徐渭、吴昌硕、齐白石一样,他能以书入画,“石如飞白木如籀”,其大写意国画加之豪纵奔放的行草题款,相得益彰,堪称书画双绝。正因为他兼通书画,又能以画入书,所以他书法结字造型有很强的张力和形式感,点画线条质量高、质感强。这正是他超越寻常而能成为书画大家的过人之处。正如他所说的:“书到极致便是画,画到极致亦是书。”这是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达到的“通会”境界。显然,五叔王家琰先生已达“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
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二0一九年盛夏于广州寿春堂

(本文载入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


 
2009年,王家琰行草:“燕语东风花正妍,莺啼晴日柳含烟。湖心亭倚笙歌醉,买尽春光不用钱。”

 
1978年,王家琰《莲蓬图》,萧龙士题款


1981年,王家琰《大喝一声》,司徒越题款

1987年,王家琰《张旭狂草图》,启功题款

 

1988年,王家琰《钟馗图》

  

  2003年,王家琰《芙蓉照水图》

 


 
2000年,王家琰《米芾拜石图》

1993年,王家琰《咏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