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多体杂糅——张海作品欣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19-09-16 20:33:53

2018年9月16日《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专栏文章

张海书法作品《独坐敬亭山》

    从2001年到2015年,张海担任中书协主席长达15年;现为中书协名誉主席。有人说他诸体兼擅,而代表性书体则是隶书。这就是他书写的隶书《独坐敬亭山》(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这幅写于2007年的作品,他66岁,书艺正值盛年。作品端正严整,笔画灵动,线条刚健;字形结体,中宫紧敛,上下宽展,笔法上或隶、或简、或楷、或篆、或行;虽像是隶体,但实是多体杂糅;由于随意书写,完全没有隶书原本应当追求的高古境界或者金石气,反而呈现出当代流行气息。这确是一种非同寻常、惊世骇俗的隶书新面貌。

   作品在章法上排列齐整,并无新奇,遵循的是汉隶碑版的古法:纵向字距疏阔,而横向字的排列紧密。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书家采用这种章法即是表明他写的书体是隶书。

   隶书是产生于秦汉时代的古老书体,它是由古文(篆字)转变为今文的标志。隶书由篆书简化而来,它不仅消除了篆书的象形成份,而且,它破篆书圆势而为方形,变笔画联结而为断绝;变“篆只一笔”(中锋平移)而为点画分明,有粗细轻重之变。特别是那蚕头燕尾、左波右磔、一波三折,更是成为隶书笔画最典型的审美特征。

   这幅作品却大大突破了上述隶书的规范,在这里看不到“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高”“雲”“两”“亭”等字的横画,起笔虽是逆锋,但是由于长锋硬毫缺乏表现力,结果变成圆点,细瘦平直的横画完全没有波折。“去”“不”字的横画虽然较粗,但仍为平直笔画。“盡”字最后一横虽然像一波起伏,但收笔时没有按锋写出一磔,竟然是向下出锋。作品中也看不到“左波右磔”。它把隶书的“左波右磔”变成了简单的上窄下宽两个斜竖。例如:“閑”“有”(作品中写成异体字)不仅如此,“相看”二字中的“目”也写得上窄下宽。

 
   张海对隶书笔画的这些“创新”或“改造”,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其特有的符号。不仅如此,他还将楷书、行书、篆书、汉简的笔法引入隶书之中,形成了多体杂糅的新面貌。作品中“眾”“鳥”“高”“盡”“雲”“兩”“只”“有”等字中横折或横折钩的笔法,便是标准的楷书笔法,写得十分刚猛;而“眾鳥”简直就是楷书字,“飛”“孤”“獨”“看”“兩”“只”则与行书字无疑。作品中有的字如“雲”“不”二字,还夹杂着篆书圆转的笔法;“雲”的下端写成篆的体式,“敬”“亭”的弯钩采用汉简的笔法。这些均为张海隶书的风格符号。

 
   作品中他还用草书绞转的笔法来写点甚至竖,如“眾”“鳥”“高”“亭”“山”等字的点,均是先逆锋向上,再按锋点出,写“盡”“看”的短竖也先逆锋向上后,再绞转而下。原本很好,可是字字如此,而且都留下一条细小的尾巴,便显得十分俗气了。

   在书法史上,确有书家在隶书中引入其它书体的笔法,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书风。例如,唐代精于楷法的欧阳询就是以楷入隶,隶书《房彦谦碑》写得方严峭险,骨力挺拔。清代邓石如更是以篆入隶,他的隶书既有篆书的古拙浑厚,又体现隶书的精致严密。纵观这些隶书的创新者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并没有舍弃隶书的审美特征,仍然遵循着隶书本质的规定性。


 
欧阳询隶书《房彦谦碑》

   蚕头燕尾、左波右磔、一波三折,这是隶书特有的形式美,是许多年和许多人在书写中提炼出来的程式和规律。而“强调形式规律,注重传统的惯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类型化,着意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李泽厚) ,这正是华夏的美学传统。所以,就是《石门颂》这样粗糙的摩崖石刻,尽管笔法简单,但它仍然表达出隶书的审美特征。遗憾的是,张海的隶书却舍弃了它,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东汉隶书《石门颂》

   张海的隶书虽然风格独特,但是,有艺术风格只能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艺术家,而要成为大家则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