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非常道】:“大手笔”一词是怎样来的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9-06-18 20:04:40


    古代,人们将著名的文学家或文学作品称为“大手笔”;现在,人们通常将那些笔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论家、大著述家、大记者以及规模和名气较大的作品,亦称为'大手笔'。不过,人们习惯上把那些写作能力强的人都称为'大手笔'。说起“大手笔”一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王珣是丞相王导的孙子、中领军王洽的儿子、王羲之的侄子。他也以书法闻名于世,在朝任尚书令累官散骑常侍。他家三世均以能书著称,因此他的书法是家范世学,特别是他的行草写得潇洒古淡,有魏晋风流姿态。王珣身材矮小,但人很机智敏悟,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而且下笔成章,深受大司马桓温的器重。

    有一天,王珣梦见一个神人,送给他一支巨大的毛笔,笔杆像屋椽那么粗大,正所谓“如椽大笔”。梦醒以后,他感到十分惊奇,就对同僚们讲起这个奇怪的故事,并且推测说道:“这分明是有大手笔的事要我做啊!”别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说他是妄言昏话。哪知,第二天即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二十日,晋孝武帝司马曜因酒后戏言,被张贵妃杀害。孝武帝驾崩后,王珣就被请去为孝武帝书写祭文。他摊上如此重大荣耀之事,当然是大手笔了。“大手笔”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

王珣《伯远帖》

【八公山人语】

   王珣与其弟弟王珉同为东晋时的著名书法家,均有书迹传世。王珣的书法深受王羲之的影响,但是能够摆脱羲之书法的姿媚习气,写得沉着自然,更加瘦硬、开张。

   王珣传世的书迹就是著名的《伯远帖》,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都是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宝,被清代乾隆皇帝定为清内府藏历代书法中的“三希”,并特建“三希堂”加以珍藏。但是,“三希”中,《快雪时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米芾的临本,唯有《伯远帖》是王珣的真迹,它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东晋名家及王氏家族的真迹,是希世珍宝。

 明代董其昌跋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为尺牍手札,笔法凝练,自然生动,舒卷自如,左伸右展,飘逸豪迈,表现出晋人书法的清简虚旷的风韵。所以,其艺术和文物的价值,绝非其他法帖可比。明代董其昌看到此帖后说:“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伯远帖》:“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宣和书谱》评价更高:“其家世学,草圣有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