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即古即新—— 张旭光书法品鉴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9-03-17 19:52:08

《信息时报》:即古即新—— 张旭光书法品鉴

2019年3月17日《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专栏文章 

    张旭光先生是“主流书风”的倡导者。“主流书风”是与轻视传统的“流行书风”、坚守经典的“传统书风”相对的一种当代书法潮流,主张用现代审美意识发掘历史长河中的书法传统,书法创作来源于传统经典,同时又能站在现代潮流之上,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即古即新”。如果真能如此,那当然两全其美。

   “以古人為友,得聖者之和。”他的这幅行草五言联在章法上,每联五个字,直贯而下,并没有像“流行书风”那样在中轴线作大幅度的摆动扭曲;在结字上,字形结体仍有古典书法的意味,不似“流行书风”为求整体效果而解散字形结构,刻意摆设字的偏旁部首甚至点画;在笔法上,中锋侧锋兼用,灵活多变,不像“流行书风”用笔稚拙粗劣。但是,作品让读者感到它虽有“传统书风”的古典意味,却还是当今的“这一个”。

    “传统书风”主张中锋用笔,而此作不避侧锋,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是从商周大篆金文以来备受书家推崇的重要笔法,行笔时锋颖在笔画中间行进,不偏不欹,这不仅符合“中正”“中和”的传统审美观,而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圆润遒劲,内含筋骨,富有立体感。侧锋则是笔锋偏侧,导致线条扁平,多肉少骨,软弱无力。所以,绝大多数书法大家都强调中锋,米芾更是把它作为衡量书家用笔优劣的标准。他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张旭光的作品却是不避侧锋,笔锋随势翻转,以侧锋求拙趣,线条虬曲拗折,毛而不光。我们看到,上联的“友”字,行笔翻折后,侧锋明显,但最后一捺又转为中锋,收笔时的出锋更加奇诡。下联“得”字,“氵”中锋逆起,末笔翻转后变为侧锋上挑;“者”“之”二字的侧锋应用更多,使得一点一画都有轻重粗细的灵活变化;“和”字起笔中锋,上挑翻折后即转为侧锋下行,左边的“口”也是起笔中锋,又以侧锋收笔。

    “传统书风”力求字形结体的均匀美,偏旁部首的安排和点画的空间布白,要均衡稳定。而此作打破了传统程式,施以夸张表现,以引人注目。上联“以”字,特意拉开左右两边的距离;而“人”字一捺的起笔竟在一撇的收笔处,也非同寻常。如此一来,就让两个笔画少的字有了宽博的体式。下联的“得”“和”二字也是故意拉开左右偏旁之间距离;而“得”“者”其中的两个横画,以及“聖”字,间距宽阔,线条起伏变化,整个字夸张变形。此外,上联“友”字上小而下大,下联“聖”“者”字上大而下小,这些都使得字形失去了惯常的平衡状态,让读者印象深刻。

   对称平衡、整齐漂亮是书写服务于实用的必然要求,进而积淀为人们的审美心理预期。它在商周甲骨文、大篆中发端,到了唐代,通过欧、虞、褚、颜、柳等大家的楷书,建立起完整的法则,影响后世。“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也就成了人们学习书法经历的必然阶段。但是,书法成为人们的艺术追求以后,若是字字对称平衡,通篇如排算子,尽管整齐漂亮,终不免甜俗呆板、单调乏味。于是,要求书法新奇变化,书法家开始各显神通,追求险绝。当代“流行书风”的书家更是无视传统,把“险绝”发挥到了极致。

    张旭光则试图在“传统书风”与“流行书风”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从这幅对联看,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经典笔法,又能变化多姿,以曲为直,中侧互用;同时结字造型突破平正规整的传统法则,以“意”代“法”。另一方面,它具有现代审美意识,能够运用夸张变形、对比冲突等现代形式构成的手法,求奇求趣;同时在书写时,又能保持笔意连绵,气脉贯通,不像“流行书风”那样刻意摆设,缺“筋”断“脉”。不过,作品与“即古即新”的审美理想尚有一定差距,而且侧锋运用过多,大大削减了线条的质量;其中“為”字的写法不“到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