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字古式新——刘洪彪书法品鉴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9-02-17 19:49:18

《信息时报》:字古式新——刘洪彪书法品鉴

2019年2月17日《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专栏文章

     草书原本是民间的俗书。它字形简约、书写快捷,既实用又让书写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在东汉末年风靡天下,并得到了官方认可。东汉人为写好草书付出了巨大热情和艰苦努力,他们行走坐卧,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练习草书,就像今天人们手不离手机一样。草书家张芝被奉为“草圣”。赵懿对于人们不学经史而沉醉于草书,非常愤怒,写下一篇讨伐的檄文《非草书》。东汉以后,随着楷书和行书的流行,草书盛世再也没有出现过,后世的草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时至今日,草书再度崛起,作为当代草书领军人物之一的刘洪彪,更是提出了“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的大胆预测。

    “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刘洪彪这幅草书写的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名言。书法特别是草书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而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发生常常是外物感发的结果,如黄庭坚在“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从此草书大进。而有时,灵感和激情也可能直接来自书家所要书写的诗文。换句话说,书家对书写内容的选择,是服从于自我心灵的召唤,是文与心的呼应。虽然说,书法并非是诗文内容的图解,但是它可以是在诗文情感、意境感发下的艺术创造。书家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诗文的情感、意境化作气韵生动的书法形象。刘洪彪的这幅作品正是如此。

刘洪彪草书条幅《〈书谱〉句》:“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整个作品激情澎湃,一气呵成,节奏鲜明。书写时由慢到快,用墨由浓到枯,字形由独立到连绵,渐入佳境,最后一挥而就。书家紧紧抓住“泉注”“山安”这两个具有提示性的意境,和“導之”“頓之”这两个触发灵感的艺术表现手法,熟练地运用草书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书法形象。当代书法创作十分重视作品的章法布局(构图)、形式构成,以及对比冲突的张力所带来视觉效果。刘洪彪正是希望凭借这种现代美学思想和新的审美理念,创作出不同于古代草书的当代作品。  

    作品总共10个字,每行写5个字,这样的布局不仅呆板,而且两个“之”和“則”又会平行相遇。但是,书家运用书法表现形式与文辞内容的对比,以及书法形式自身的冲突,化解了布局的呆板,将艺术的张力效果拓展到了极致。首行“导之则泉注”,浓黑粗重,墨气淋漓,行笔滞缓,字字独立,点画分明;文辞内容虽有”泉注“的意象,但是用笔时常提按停顿,表现出来的书法形象却像是泰山般安然。第二行”顿之则山安“,枯淡飞白,行笔迅疾,字势飞动,连绵不绝;文辞内容虽有”山安“的意象,但是用笔犹如纵马平川,表现出来的书法形象却像是泉水喷注。这样以来,两行之间的形式冲突对比,由内到外都十分强烈。“之”和“則”字,一小一大、一为浓黑而一为飞白,形色各异,并不雷同。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精心设计的墨色对比,比清代王铎由浓至枯自然书写的墨法,更进了一步。

   落款也是章法布局的组成部分。当代书法创作在章法上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部分的安排应当服从整体效果的需要,并尽可能地融入整体之中。所以,作品落款并没有像传统书法那样,把它写在作品的左侧或左下角,而是写在了两行上端中间的空白处,正好弥补了那片过大的空间,使作品整体取得了平衡效果。这也是作者的大胆尝试。

   “字古式新”是刘洪彪的创作观。一方面他遵守传统书法结字、用笔和章法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又受到“展厅”艺术和当代美学思潮的影响,崇尚作品的形式构成,从而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别样的风采。但是,过度注重形式构成,把每个字仅仅当成是形式构成的部件,便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局部的细致精微。作品整体可观抢眼,但是“導””泉“等字,结体粗劣,毫无神采,线条臃肿;“安”字则笔锋破败。这是作品的缺憾。其实,书法作品的每个字甚至每一个点画线条,都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都值得在意和尊重。所以,“致广大,尽精微”的大美境界应当是书法家不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