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书从印出——石开书法品鉴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9-01-27 19:44:53

《信息时报》:书从印出——石开书法品鉴

2019年1月27日《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专栏文章
 

 
梁巘《寿州循理书院碑记》(局部)

    我读中学的旧址就是八公山下古城寿州(今为寿县)的循理书院。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梁巘在该院主讲。32岁的邓石如以刻印鬻书为生,从家乡来到这里,得到了梁巘的赏识和举荐,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代大家。改革开放以后,同样也有一些人与邓石如相似,在初闯江湖时,或北漂或南下,靠刻印鬻书为业,艰苦努力,最终成为书法篆刻名家;而石开先生无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古今篆刻名家无不善于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等既是篆刻大家,也是书法名家。因为,不仅篆刻与书法同源,相辅相成,而且“印从书出”,须以书法为基础,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邓石如,即便是岭南篆刻家就有以甲骨文入印者,如简经纶、丁衍庸;有以汉隶入印者,如李曲斋、莫仲予;有以魏碑入印者,如邓尔雅、何绍甲、余鞠庵,甚至还有以“瘦金书”入印的谈月色和以草书入印的陈恭尹等等。


邓石如篆书七言联:“室如明镜心如水,花有清香月有阴。”


     石开的篆刻却另辟蹊径,直取秦汉古玺、封泥诏版、瓦当陶刻、权量钱泉甚至汉魏刑徒砖铭等。所以,他的篆刻清奇拙厚,风格独特,但是绝少书意。受此影响,他的书法是“书从印出”,其篆书不是取法秦代以来篆书经典大家,而是以秦代诏版、秦汉瓦当、刑徒砖铭为其取法资源,甚至就是他自己印蜕的复写。所以,他的篆书是师心自用,当然没有前人书家的影子。
“夢來舊雨經千劫,如伴停雲慰獨吟。”乍一看这幅篆书七言联,笔画线条如此细轻,应是属于玉筋篆(铁线篆)一路,但仔细观之,它的行笔、结字与玉筋篆完全不同。玉筋篆的鼻祖李斯《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笔画纤细匀称,结体工整,字形典雅,气息沉静,庄严肃穆。而此作笔画细瘦,线条微曲,结体敧侧,不齐不平,稚拙多趣,特别是它打破了传统篆书“篆尚婉而通”的审美标准,行笔时就像是在篆刻或者像是一个完全不懂篆书笔法的孩子,笔笔断开另起,转折生硬,断而不通。整幅对联表现出一种看似悠闲散漫,实则矜持奇诡的格调。


石开篆书七言联:“夢來舊雨經千劫,如伴停雲慰獨吟。”


     在秦代下层官吏刻制的诏版或者汉魏刑徒砖铭中,由于刻手技法不够熟练,无意之间刻出来的字歪歪斜斜,结果让后人看来它反倒有一种“不规整的情趣”。这种情趣当时人们和刻手本身并不觉得,更不是有意而为。如今,石开则在自己的书法中有意制造这种“不规整的情趣”。例如,对联中凡是横画不是不平,就是左高右低;凡是竖画几乎没有一笔是垂直的,除了“千”字的长竖向左倾斜以外,大多都是向右斜侧;左右两边的垂画也是左短右长、左高右低。最为突出的是上联的“舊”字,连续几个横画排迭而下,但间距并不相等,就连中间穿插的竖画也是歪的;下联“雲”字的两条长横中间空白很大,导致这个字上下仿佛解体。总之,对联中的笔画排布,力避均匀工整,尽量做到长短不齐、姿态不一、间距不等,呈现出参差变化之美。
    当年黄宾虹就有“君学”与“民学”之说,认为“民学”以大篆为代表,外表不齐,重在精神,发挥自我;“君学”以秦始皇以后的小篆为代表,外表整齐,重在迎合人意,却失掉了内在精神。显然,石开受此影响,崇尚“民学”,用外表不平不齐、歪歪斜斜的篆书形象,来创造一种不规整的稚拙情趣。所以,有人说石开的书法是情趣化的,他有一种与齐白石类似的世俗情结。

               

 秦二十六铜诏版


     石开对自己的篆书自视甚高。他在这幅对联的题记中写道:“书求古厚复清奇,点画抒怀结体宜。”可是,从作品来看,那稚拙的情趣并非自然流露,而是老谋深算以后的刻意摆设。由于他是“书从印出”,写篆变成画篆,笔笔另起,断而不连,气脉不贯,这不仅刻板生硬,也显得支离破碎。此外,笔画太过细瘦,使线条没有表现的空间,也难以体现墨色变化,整个字形寒俭空怯。可以说,他的篆书是“清奇”已有,“古厚”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