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精心摆设——沃兴华书法品鉴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11-11 19:33:51

《信息时报》王世国:精心摆设——沃兴华书法品鉴

  2018年11月11日《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专栏文章

 
                                            东汉刑徒砖铭
   今年5月,网上疯传消息,原定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形式与构成——沃兴华书法展”被叫停,再次引发了关于书法的美丑之争。其实,这件事不过是一次为了吸引眼球的自我炒作罢了。
作为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兴华,不知是感到文人书法经典的高不可攀,还是出于本能的厌恶,便把自己的审美趣味转向古代民间书法,如东汉刑徒砖铭、魏晋残纸、敦煌书法等等。当年人们的这些日常书写,原本只有实用价值而无审美价值,并不被当时人所看重,现在却成了他挑战书法经典的利器。他的这幅《李白一首》确实产生了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

                                   沃兴华《李白一首》
     看起来它完全不像是一幅书法作品,而像是一个根本不懂书法,没有受过笔法和结字训练的人,信手涂鸦,胡乱写下的丑拙字迹:字形大小不一,字势歪歪倒倒,甚至难以认识;字的排列也是有的松散、有的紧密,甚至上下相接、笔画重叠;墨色也是有的字浓润处成了“墨猪”,有的则干枯得几乎看不清字形。作品表现出来的基调仿佛是一个初学者的笨拙、粗野、破败。这的确是数千年书法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状貌。比起书史上的杨凝式、徐渭、倪元璐、杨维桢等人的书法荒率表现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民间书法的书写者,如刑徒、工匠,以及个别抄写经卷的经生,他们因为文化素养、书写技艺和生活条件的欠缺,导致写下的书迹拙劣、幼稚。但是,从敦煌书法中留下的那些练习笔法的墨迹可见,他们心底里还是想把每个字写好,只是力不从心。与此不同的是,沃兴华身为复旦大学教授,有着很高文化素养和传统书法的功力,却是一心想把字写“坏”,想要以丑拙谋得意趣。

                               

敦煌写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孙过庭说:书法开篇第一字为全篇定下基调,“乃终篇之准”。可是偌大的条幅,开头“故”字却写得很小,导致后面“辞”“帆远影”“碧空尽”等,必须写大,才能撑满全篇;“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并没有按照上面三字的中轴线写下来,而偏向左侧;“李白一首”的题款,明明左右已没有了空间,可偏偏还要把它写大,“白”字笔画已经与右边的“天”字重叠。每行字排列分布也不均匀,开始还是字字独立,后来“黄鹤”“烟花”便是上下牵连,而“碧空尽”更是复合为一体;“唯见长江天际流”与“李白一首”两行字又左右粘连,成为一体。


    作品用笔也不讲究中锋,而是侧锋、破锋、拖锋、散毫、方笔、圆笔无所不用,处处显示出不懂笔法的拙笨;字形结体也极度扭曲变形,完全打破了汉字平衡、均匀、规整的常规审美形态,就像初学者那般无知。其中“楼”“帆”二字写成异体字,则又透露出他并非是完全不懂书法的“素人”,而是有着历史文化修养。那么他为何要这样写呢?

    沃兴华认为:书法就是一种形式创造、就是“写关系”。因而,作品追求的是笔墨字迹与空间留白相互对立、和谐统一的关系。那些荒率破败的笔画、扭曲变形的字形,都是为了他理想中的审美秩序(章法、关系)所做的精心摆设。因为需要较大空白,所以“故”要小、“人”字上下要留白要大,这样才能与对角的左下端的空白相衬;浓黑、扭曲、拖长、荒率的“远影”与上端的枯淡、破败、夸张的“碧空尽”,既对比又托衬;最后一句及落款小字,还有特意留下右边空白,恰与右上角“故人”“三月下扬州”相呼应。前两行上端的字小,所以第三行开头三字必须写大;左右两边都是小字,所以中间一行“帆远影”三字定要写大;这样才能上下平衡稳定。而作品中那些粗劣的点画线条,都是要造成仿佛是一个不懂笔法的初学者的样子,让作品有拙趣。
    沃兴华将书法作品看作是由“正形”(笔墨)和“负形”(布白)达成“中和”关系的形式构成。因此,创作时的自然书写,变成了对“正形”和“负形”的精心摆设,导致笔画之间气脉断绝,全篇空有一个笔墨与空白精心安排的皮相,没了内在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