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王世国【书法辣评】:书法要写不要画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9-12 19:05:36

《新快报》王世国【书法辣评】:书法要写不要画

米芾行书帖 

    宋代徽宗皇帝曾问米芾本朝的书法家有哪些人,一向快人快语的米芾历数之后逐个评论道:“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他戏称自己是“刷字”。自负狂傲的米芾虽然一时戏言,以偏概全,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书家书法的弊端。      

    且不说勒字、排字、描字、刷字,倒还真有画字者。特别是当今书坛,常见一些江湖中人以字为画,写一“舞”字竟能描画出一对男女搂抱共舞的模样;写“海纳百川”横批,竟将草书“海”字的最后一划,拖曳成长长的海水波浪状。呜呼,此等恶俗,真不堪入目!

      当然,比上述江湖书法画得要高明的倒是有些画家的书法。虽然它不似那般恶俗,但是依然是毫无美感:或如枯枝纵横,杂乱无章;或者聚墨成形,状若涂鸦;或是矫揉造作,堆砌满纸。其实,这样的东西根本算不上是一件书法艺术作品,它只能算作是这个人写的毛笔字罢了。

      为什么这些画出来的字不是书法作品呢?因为不仅绘画的钩、勒、皴、擦、点等笔法,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不同于书法,而且画家创作时,根据构图、造型、设色、布局的习惯和需要,起始之笔可以从画幅上任何一处开始。与这种空间艺术不同的是,书法不仅是空间的,而且更是时间的艺术。无论哪个年代、哪位书家的书法作品,你都可以看出书家第一笔是从何处落笔,最后一字的最后一划是如何收笔。整幅字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就象一条自然流淌着的生命的河流,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哪怕是字字独立的篆书、楷书,也是如“群鸿戏海,云鹤游天”。这就是书法的书写特性。

      书法几乎从一开始就不会为一幅作品苦心经营,而是与文人为了公务或私事而进行的文字书写紧密相连。因此,书法创作是一次性地一挥而就,它落笔即成,不可修改,绝不会象绘画那样“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从先秦到唐宋,书法艺术都是呈现于碑文、简札、手卷、草稿、题跋、题壁的书写之中。书法的自然书写的特性,使得书法作品看起来一切都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不求工而自工。正因为如此,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这两件草稿,尽管是有多处涂改的墨迹,但丝毫不妨碍它们成为书法史上的最华美的篇章。

     为什么画出来的字就不是书法了呢?因为它没有书法家书写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生动气韵和神采。好的书法作品从书写开头第一字的第一个点划,到终篇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是气脉贯通、笔断意连,即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孙过庭)。在书写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收呼应、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行与行之间的揖让顾盼,从而构成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的书法篇章。其中毎个字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拼凑上去的毫无生气的配件。所以,书写体现了一位书法家在长期修炼中所掌握的运笔、用笔的笔法技巧,以及这些笔法技巧的熟练运用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赵孟頫曾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是古代画家一直在实践和追求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书法用笔。虽然绘画史上像苏东坡、米芾、赵佶、赵孟頫、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等,都是书画兼擅的大家,但这并不等于画家自然就是书法家。

   当今有些人甚至是已有大名的画家,没有书法功力和水平,却要在公开场合扮书家状,以画法作书法,“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如作画般描画涂抹出来的字如死蛇烂蟮,毫无生动气韵和神采。甚至有的画家认为书法很容易,写一幅字不像画一幅画那样费功夫,便以书充画。他们还没有掌握好书法的笔法、结字,就画出字来,忽悠那些不懂书法的人。  

   其实,书法是瞬间的艺术,用的却是一生功夫。看似简单的写字,但一点一画都需要长年累月地练习,书写时方能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所以,习书者要心怀敬虔,临习取法古代书法名家碑帖。只有当能够熟练掌握了书法的笔法、墨法、字法(结体)、章法以后,才能进入自然书写、信笔挥洒的状态,而不再是生硬地拼图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