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质朴平实——欧阳中石作品欣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8-05 18:53:48

《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质朴平实——欧阳中石作品欣赏

2018年8月5日《信息时报》【书法品鉴】,八公山人王世国专栏文章

    近年来,欧阳中石书写的文明宣传标语,贴满大街小巷,“中石”之名家喻户晓。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众学习书法的热情高涨,他参与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并且主编书法教材,使书法爱好者能够系统学习书法艺术。1986年,我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广州分校教授书法,那时就知“中石”大名,用的就是他主编的教材。

    “草木得天滋雨露,江山如画焕文章。”这幅行书《七言诗句》大概是中石先生随手写下的许多行书作品中的一幅。作品呈现出来的质朴平实、墨丰笔润的审美特征,就是他书法的典型风格。

    夸张变形,平中见奇。中石先生早年学书即临习《大唐皇帝等慈寺碑》,这奠定了他一生的书法基础。他的书法结体宽博,用笔平实,没有文人雅士的贵族气派,而是呈现出与大众文化接近的平民书风。这一切全都从《大唐皇帝等慈寺碑》而来,由此可见,少年习书临帖会对其一生书法的发展甚至风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大唐皇帝等慈寺碑》

    一般说来,行书作品的局限就在于章法布局上难有变化,拘谨规整,只能“如排算子”。这幅作品也是前四行每行三个字,最后一行两个字,再加落款,看上去十分平常。但是,他对一些字的偏旁、点画做了特殊的夸张处理,使本来写得平常的字变得奇特起来,甚至这些特殊的笔法成了代表他书法风格的符号。例如,“草”字结体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点平俗。但是,它部首夸张,过分放大的草字头与最后一笔短细的一竖形成鲜明对比;而那粗重的一横则形成有力的托举和平衡作用。“天”“文”二字的长撇短捺,特别是那一撇收笔时的重顿回锋,更加赫然醒目;而且撇曲捺伸,撇长捺短,对比明显。“滋”“江”二字“氵”写成粗重的短点长竖;“山”字的曲折收笔、“画”“章”二字的夸张长横。落款时轻灵的“中”与重大夸张的“石”字对比更加强烈。这些特别的处理,都是典型的“中石家法”。

   顺锋平移,不见锋芒。中石先生习书走的是一条将唐法、魏碑和晋韵融合的道路,其楷书《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他这种探寻的成功之作。晚年他名声大振,他的书法笔法反而不再讲究。例如,这幅作品在笔法上除了“木”“天”“文”三字的撇捺有提按顿挫的变化外,其它几乎全都是顺锋平移。“如”字的写法非同一般,有奇姿,可是因为全无提按,只是平移画字,笔法十分单调;甚至如“滋” “江”二字 “氵”的笔法也缺乏变化,流于滑俗了。正因为如此,在笔法上他也就遭人诟病,说他就是侧锋抹字。

   中石先生推崇魏碑。不过,他临习魏碑并没有以笔师刀,刻摹方刚的锋芒和突出的尖角,而是取法魏碑古拙质朴的逸趣,追求婉柔秀美。特别是他的行书作品几乎全都是收敛锋芒。例如,这幅作品中除了“天”“露”“文”三字中少有点出锋的笔画以外,其它全不见笔锋。这虽然构成了他的书艺特色,但是也成为弊病。殊不知,书法用笔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均以笔锋来展现书家的性情和心意,得锋则得意,见锋可见心。若是全无锋芒,都是顺锋平移,岂不是与美术字无疑,书家性情如何表现?

      行草相间,墨丰笔润。行书与草书不仅字形各异而且书写的速度不同。为了改变章法上过分规整的弊端,这幅作品书写上采用行草相间的写法,如“得”“山”“如”“焕”“章”“中”均为草书。这不仅带来字形和线条上的变化对比,而且还调节着作品的节奏。此外,作品用墨丰润,加之结字宽博,充分体现了“重、拙、大”的碑派书法特色。不过,用浓墨虽然可以增添字的神采,但前提是需有健笔相配合,方才不至于多肉而少风骨;况且整幅作品一黑到底,缺乏墨色上的变化,也未免沉闷单调。其实,书法用墨苍润兼施方为上策。

   此外,作品的字势敧侧右倾,这原本可以增加字的丰姿和动感,补救章法布局上的呆板。可是,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右倾,结果物极必反,变成雷同单调,甚至变成不良习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