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雄强茂密——沙孟海作品欣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6-03 18:52:07

《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雄强茂密——沙孟海作品欣赏
2018年6月3日《信息时报》“艺术周刊” 王世国专栏文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站在沙孟海这幅行书作品面前,真如临湖迎风,只见浓云密布,扑面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尽管此时他已87岁高龄,但是不减当年,笔力依然雄强,而且已臻“人书俱老”的化境。

   乍一看这幅作品,感到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笔粗重、墨色浓黑,仿佛就像是看惯了眉清目秀的靓女,突然撞见胡须满脸的壮汉,心中一惊。首字真“黑”,浓黑得只剩下一个极小的白眼;接下来,“云翻墨”“白雨”“卷”“吹散望”“楼”“如”等字,都是在浓黑的笔画中透露出些许光亮留白。而其它的字既使不像上述这些字一样,状似墨团墨块,但少不了也有一些粗重的点画。无疑,这些重墨粗笔,很有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它一反帖派清新俊逸的行书传统笔法、墨法,把行书艺术的笔墨趣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当然,清代王铎的作品也有“涨墨”,但他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纸墨不佳时的偶然效果;当代林散之精于用墨,但他只是以浓墨蘸水,以求晕化效果;且他俩都是只有重墨而无粗笔。沙老用墨浓黑,绝不蘸水,再加以粗笔,写出来的字自然就更有精神。

   沙老的书法深受索靖、钟繇、史游、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沈增植,以及他的老师吴昌硕等名家的影响,而且对于秦篆汉隶魏碑、甚至二王、唐宋诸家也下足功夫。你看,作品中“珠”“来”“散”“水”“天”等字的最后一笔,捺脚飞扬,即为章草笔法;“翻”“白”“雨”“地”“湖”等的转折处,并不是提笔圆转,而是提笔另起,折锋争拗,这又似黄道周、沈增植;而字不连属,横向取势,字形扁方,则很有汉隶的味道。

   特别是在作品的章法布局上,字与字之间分布坚密,而行与行之间排列疏阔,这既是汉隶的章法特色,又是神似晚明时期的张瑞图。这种纵密横疏的章法布局,再加上几乎每个字都是左低右高的斜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碑派书法在书写的连续性和统一感方面的不足。所以,他的书法是碑骨帖魂、正大阳刚。相对于帖派书法来说,它很有金石气,古拙厚重,骨力坚强;而相对于碑派书法来说,它又很有笔墨趣味,深含内秀,并非狂怪怒张。

   沙老最擅榜书大字,体势雄肆,气魄宏大,无人能及。可是,他却偏爱用短锋小笔来书写大字。这样一来,要写出粗重的笔画则不得不按锋到底,一些笔画全靠用笔根笔肚来皴擦扫刷了。自魏晋以来,传统书法笔法无不强调中锋用笔,并以此作为衡量用笔和线条质量高低的标准。纵然是晚清和民国的碑派书家也不敢不用中锋,只是用顿挫行笔和扭曲线条,来制造所谓的碑味和金石气。沙老敢于以身犯险,将他的榜书笔法也运用到了一般的行书作品中,大胆地用笔根笔肚皴擦扫刷。这样既增加了行笔的阻力,使线条沉涩厚拙,同时也触笔成势,动人心魄。可以说,他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书法的笔法。这幅作品的许多字都是用这种笔法扫刷出来的。我们看到,不仅那些飞扬的捺脚是用笔根擦刷出来的,而且“乱” “入” “卷” “望” 等字收笔处的断锋,也都是侧锋刷字的结果。

   与这种刷笔断锋相应的,就是那些大大的点画。如“黑云”“墨”“未遮”“忽吹”“望”“下”“如”等等,这样独立不连的墨点俯拾即是,弥漫满幅,好像是海边一簇簇嶙峋石礁。他是将线条笔画支解离析开来,用这些重点来增强作品的气势。所以,沙老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拖曳的长画。他收敛字形、紧结笔画、粗重笔墨,压缩字距,造成茂密雄强的效果和短促的节奏,给人以很强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沙老已成书坛泰斗,求书者络绎不绝,使他苦于应酬,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粗劣之作。这大概就是为名所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