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春雨秋风——林散之作品欣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5-20 18:47:29

《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春雨秋风——林散之作品欣赏

2018年5月20日《信息时报》“ 艺术周刊 ” 王世国专栏文章

林散之草书轴:唐代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是林散之74岁时书写的唐代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是其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作品纯用中锋,不偏不敧,收敛锋芒;线条如棉裹铁,筋骨内含。尽管当年他在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但这幅作品与他的情绪一样,波澜不惊。七十多年的寂寞无名,使他早已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不露声色,将喜怒穷窘、忧悲愉佚的情感,全都裹胁进他的缓慢、平静、深沉、婉转的笔墨之中。这正是扬雄所言:“书,心画也。”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曾以怀素《自叙帖》影印本,赠于首次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此举带动了中国书法复兴和中日书法交流活动。在中方选拔中,林老因草书《中日友谊诗》大受郭沫若、赵朴初的青睐和激赏,74岁时一举成名;1975年,又因日本书坛泰斗青山杉雨的”草圣遗法在此翁”题赠赞誉,更是把他推至”当代草圣”巅峰,一时家喻户晓。

    他的草书真的那么好吗?从这幅作品看,格调不俗而有逸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从浓润到枯淡,如此循环往复的墨色变化;而且,作品中墨有五色,干、湿、浓、淡、黑,五色交臻,远远看去,整个作品就像是一幅苍润兼施、元气淋漓的山水画。当年,林老草书这种新奇的墨法,骤然将书法的审美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林老喜用长锋羊毫作书。开篇“志在”二字用浓墨书写,而且在蘸墨后再点清水,着纸后墨色自然晕化。因笔中含水,接下来字越写越淡,直至“无墨”二字便真的是笔上无墨而枯竭了,这不禁使人拍案叫绝。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是妙手天成或自然巧和,那就错了。你看,在写完“无定”二字后,墨已经很淡,为了能写出预定的效果,写“则”和“半”字时都曾有少许蘸墨,以保证这一笔墨能够写完“无墨”二字。所以,墨色的万千变化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都是他匠心独运的结果。

     接着,他重新蘸墨后只写了“醉来”二字,然后又再蘸,写至枯淡的“书”字;而最后写“不得”二字,他并没有重新蘸墨,而是用笔点了点清水,使笔湿润后起笔再写。节奏是生命的表现,它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而呈现出来的。这幅作品的墨色从浓润到枯淡,在这周而复始的基本规律中,又有着长短不同的节奏变化,从而赋予作品的生命感。如果说,作品的浓润处就像是“润含春雨”的话,那么,那些枯淡处就似“干裂秋风”。在后来十余年的草书创作中,林老更是将这种墨法发挥到了极至。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枯淡和飞白是古代草书大家常用的笔法和墨法,明代董其昌的草书经常是偏干喜淡;清代王铎的草书更是有浓润的“涨墨”,也是经常写至墨色枯干后蘸墨再写,如此往复。林老的草书对董、王均有取法,而不同之处是,他更是以水破墨,把从他的老师黄宾虹那里学来的“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全都用在了书法上,使墨色层次更加丰富,为中国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我们看到,这幅作品中除了两个“书”字是用笔根皴擦而成的枯笔以外,其它那些如“无定“”漓骊“”无墨“等,看似枯笔,实为破水后的淡墨。

    春雨般的润泽与秋风般的干裂是互相对立的,而林老能将它们统一于屈铁枯藤般的笔法之中,使干裂中的润泽更显生命力。这与他兼取汉隶笔法是分不开的。这幅草书不激不厉、悠游从容的气度,就很有汉隶风神。可惜的是,从字形结体和气势上看,林老的草书仍是小草,终未能迈向狂草的高境。“草贵流而畅”(孙过庭),这是草书的审美标准。而这幅草书用笔过分低回婉转,不能流畅,行笔时提按也不分明,有拖沓之嫌,影响了气势的表达。若与古代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等草书大家相比,尚有差距;说他是“当代草圣”更是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