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清雅简静——启功作品作品欣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5-06 18:36:40

《信息时报》王世国【书法品鉴】:清雅简静——启功作品作品欣赏

2018年5月6日《信息时报》“艺术周刊” 王世国专栏文章

      许多书法家只是在书法界圈子内享有大名,而普通百姓并不知晓。因为那些书法家写的字,龙飞凤舞,状若天书,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认识;甚至丑拙破败,面目狰狞,让人看了心生厌恶。

    启功却是个例外,在书法界圈子内他曾贵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兰亭终身成就奖”;而在圈子外,他也是家喻户晓,名满天下。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究其原因,除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外,他的书法淡雅简静,端正秀丽,清俊瘦劲,能够雅俗共赏。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他写的《李白诗句》条幅,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两行字,但已典型地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特色。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可以感受它的格调气韵。这种格调气韵并非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恰恰相反,它是直接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形式美,是一种整体美感效果。无疑,这幅作品看上去淡雅简静,就像是一位身着旗袍、婷婷玉立的古典美女。作品乍一看平淡无奇,除了开头的“山”用笔稍重以外,没有浓重的笔墨,没有奇崛的字形,没有沉涩的线条,没有丰富的笔姿,但细加品赏,却能发现它有“二王”的飘逸、赵孟頫的流利、柳公权的刚劲、董其昌的秀雅、梁诗正的工致。这就像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尽管一贫如洗,但言谈举止仍然透露出一种高贵的气质。这种贵气就是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书卷气。

    这幅行草作品,写得不激不厉,字字独立,每一笔从起到收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的草率,显得恬淡从容。启功的书法曾遭人诟病,他自己也毫不避讳,甚至以“馆阁体”自嘲。这种胸襟和自信正是来源于他深厚的学识,以及他对书法经典的尊崇。他就是要以腹有诗书的书卷气和“士气”,来抵制书法中的“匠气、村气、俗气、江湖气”。

   启功认为,书法当以结字为先。结字就是造型,而且要赋予每个字以生命感,而作为生命形体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称、平衡、稳定。这幅字结体端正秀丽,很少斜侧;每一个字都围绕着中心,点画精准到位,空间布白十分均匀。而且,无论字的大小和形态上的差异,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都几乎相等。这样一来,整个作品难免有 “如排算子”之嫌,显得过于整齐、单调、重复。为了补救,启功试图在用笔的轻重和字形变化上下功夫。开头 “山” 字行笔用墨浓重,字成扁形;接下来,“阴” 字左右开张呈方势;在前三字大字之后,“士” “如” 二字忽然写得小而浓重,接着 “相” “见” 二字又是大而轻灵。

   功还通过字形开合来求变化,如“相“字左开右合,”道“ ”见“ 二字上合下开;”见“ ”应“ “庭” 三字的撇画和“鹅”的戈钩,都写得十分挺长。

   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盛唐以前人们的书法审美标准。如何使细瘦的笔画不会纤弱,诀窍就是必须中锋行笔。所以,魏晋以来的书法传统都是强调中锋行笔。宋代米芾把是否中锋用笔作为书法家得不得笔法的唯一标准,元代赵孟頫更把它强调为“千古不移”的用笔道理。启功谨守书法传统,笔笔中锋,作品中字的点画就像是铁画银钩,写得瘦劲清俊,许多笔划虽然非常细瘦,不够丰满,但是亦有血肉,内含筋骨。这就叫“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米芾语)。

  作品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笔法平实直白,过于单调,缺乏艺术细节的丰富性,导致千篇一律;二是线条过分细瘦,难以书写大字,如最后的“鹅”字结构松散,纤弱无力,难以“压轴”;三是虽然功力深厚,少有败笔,但缺乏性情,作品未能“功性两见”,导致它最终还只是学者字,难臻大师的水准和境界。这当然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