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八公山人【书法品鉴】:字如其人——郑孝胥作品品鉴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22 18:32:53

《信息时报》八公山人【书法品鉴】:字如其人——郑孝胥作品品鉴

2018年4月22日《信息时报》“ 艺术周刊 ” 王世国专栏文章

      郑孝胥是何许人也?他是清末和民初书坛上的超级牛人!一百年前,他题写的碑体榜书“交通银行”牌匾,一直延用至今,当时的润笔费为4000两银子;他为1915年刊印的初版《词源》题签,收润笔费500两白银。辛亥革命后,他以前清遗老自居,在上海卖字为生,而他的润格之高,就是同为“遗老”的名家沈增植、曾熙、李瑞清,甚至康有为等人,都自叹不如。尽管如此,前去他“海藏楼”求字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徐志摩、林语堂、曹聚仁等名流也都厕身其门下。

    “含冲嗜漠不自厌,读易论诗亦未疏。”这是集宋代释道潜和陆游的诗句而成的对联,大意是勉励自己要不断学习,不要学到一点点东西就骄傲自满。乍一看郑孝胥的这幅行书作品,会觉得它字形丑恶、败笔连篇,此等书法水平,与他享有的大名和极高的润格太不相衬了。他定是浪得虚名尔!如果这样看,恰恰是许多人书法欣赏时常患的毛病:“以貌取人”。


 
     的确,这幅作品字形瘦长、中宫紧敛、字势开张,有欧阳询、颜真卿书体的底蕴,而它的笔法却受北碑及清人张裕钊的影响。再看,“含”“嗜”“不”字的撇画如“蜂腰”,“厌”字的撇画、“冲”字的竖画、“易”字横折、“未”字竖钩,更如“鹤膝”“鼠尾”“钉头”“鼠尾”。整幅字真是败笔大全,很不中看。

    可是,要知道书法艺术中不仅有美而且有丑,如同京剧中有漂亮的“花旦”“小生”,也有面目狰狞的“花脸”和丑角“小白脸”一样。郑孝胥知道,人们早已看腻了魏晋以来“二王”书风的妍媚漂亮和“帖派”董赵书风的甜美妖弱,更厌恶由唐至清的“干禄体”“台阁体”“馆阁体”的呆板无趣,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变而为荒率粗砺、剽悍激宕的阳刚“花脸”。这不也是以奇为正,别开生面吗?晚清的碑派书家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道路。

    从郑孝胥的《宜园记》来看,他受过严格的笔法训练,楷书写得端严工整。但若平淡无奇,不足以让他在大家林立的清末民初的书坛上异峰突起,更何况乱世繁华中的上海滩本来就有一种尚奇求怪的风气。只是他既不像沈增植那样,以险侧生辣为奇,也不似李瑞清擅抖扭曲为怪;而是化腐朽为神奇,人弃我取,不避败笔,不计工拙。这幅对联中那些张扬恣肆的点画,处处都透露出他骨子里的执着和率性,以及他特立独行的真性情。所以,在清朝帝制垮台后,郑孝胥仍追随溥仪,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日本人密谋建立满洲国,任国务总理大臣。这成为他一生最大败笔。真是字如其人!



     当然,如果满幅都只有败笔而没有神奇过人之处,那么它真是拙劣了。当然不是这样,这幅对联处处都有奇姿妙笔。写捺画:“含”字飞扬,“厌”字圆劲,“论”字上翘;写三点水旁:“冲”字凝重,“漠”字轻灵;写言字旁:“读”“论”“诗”也个个不同,各有神采。为了增强点画线条的形式感来吸引眼球,以鲜明的节奏感来强化线条的生命感,郑孝胥不仅在字的整体上追求笔墨的轻重变化之妙,而且一画之中也要表现出明显的轻重粗细之变。例如,他写一横,时常顺锋起笔,前轻后重;写一竖,也是先细后粗。

    郑孝胥最为独特的风格符号是:他写横折时既不是提笔圆转,也不是顿笔方折,而在一个率意的重横之后,提笔另起,写一个与上一画完全没有连接的竖画。如“嗜”“自”“读”“易”“论”中的横折写法都是如此。他大大突破魏晋以来的传统笔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从上述可见,郑孝胥的作品乍看粗鄙丑拙,败笔满纸,但仔细品赏细节,才发现是匠心独运,耐人寻味。所以,欣赏者需要在细微处玩味咀嚼,体会书家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得到审美享受,不负书家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