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经典解密】:曾熙李瑞清 相亲不相轻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2-11 18:24:23

《信息时报》王世国【经典解密】:曾熙李瑞清 相亲不相轻

2018年2月11日《信息时报》“艺术周刊” 王世国专栏文章

曾熙榜书牌匾

      早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就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书坛上,书法家之间互相攻击、互相拆台的事例不胜枚举。不过,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因书法风格不同而被誉为“南曾北李”的曾熙、李瑞清,他们却没有这种陋习,彼此亲如兄弟,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推举,演绎出一段书坛佳话。

       曾熙是出身贫寒的湖南人,比李瑞清年长6岁,而李是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江西人,但随为官的父亲在长沙长大。这原本非常不同的两个人,在1890年(光绪十六年)的乡试后,遂成莫逆之交。

       曾熙喜欢临习秦《石鼓文》和汉隶、南碑,以及魏晋“钟王”书法,尤其是《瘗鹤铭》,自号“南宗”。而李瑞清从小就学习训诂,钻研古文字,特别喜欢瑰伟的钟鼎大篆,年长以后又学习汉魏六朝碑书,长于篆隶和北碑,自号“北宗”。李瑞清中举后准备会试,需要恶补楷书,练好“应试书体”。1894年,他来到京城,与已在兵部供职的曾熙住在一起。李瑞清性情痴绝,已经27岁的他还像个孩子,独与曾熙交好。
 

 
 
李瑞清五言联

      在京城备考期间,每天早晨起床后,曾熙就叫李瑞清练习书法,书写长篇大卷。然而写不到三行,他就会伸懒腰、打哈欠、吵着要睡觉。如果强迫他练习,他就会光着脚上床,像孩子般跳舞。他临习书法也是朝颜(真卿)而暮褚(遂良),或左欧(阳询)或右虞(世南)。一卷还未写完,他又画起画来,或者用浓墨写几个大篆字。有一天,他的仆人小冯曾抱着李瑞清写的字,长跪问道:“先生何为‘百衲体’?以大篆书‘臣闻臣对’,而以汉魏六朝唐宋各家体书其余。当得状元。”在座的人听了无不大笑。

      1895年,会试将近,李瑞清的父亲特地从云南写信过来,叮嘱他要练好书法,他这才开始转学当时流行的钱沣(南园)的书法,以便应试。但他整天颜色惨淡、面无生气,写出来的字如饿鹰饥犬,狼藉满纸,友人戏称为“螃蟹书”。谁知他的这一笔“螃蟹书”,竟然得到会试主考官翁同龢的亲睐,中了贡士,随后在五月初的殿试中考中进士。这一年,他才28岁。而不幸的是,直到1903年,曾熙43岁时才考取进士,比他整整晚了八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监督,移居上海,以前清遗老自居,卖字为生。曾熙罢官后无以为生,流落江湖。民国五年的一天,“南曾北李”竟在杭州西湖相遇。李瑞清对曾熙说:你“今老且穷,还称儒生,高言孔孟之道,此饿死相也!”马上劝曾熙也到上海以卖字为生。他说:“鬻书虽末业,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无捐金之事,操三寸之觚,有十倍之息,所谓不赍贷之子钱,以劳易食者也。”曾熙听后说:“写字生意皆被你做去,我尚何足卖?”李瑞清说:“天下生意天下做,我何能尽?”曾熙哈哈大笑道:“敢不如子言。”于是,他也就迁居上海,靠卖字课徒为生。
       在上海,他俩互相扶持,彼此捧场。有人请曾熙写字时,他却向来人极力推荐李瑞清,说李瑞清写得比他好,去请他来写。就连他收的弟子如张大千,曾熙也让他同时拜李瑞清为师。而李瑞清对曾熙的书法也大加赞赏,把他比作是汉代的大书法家蔡邕。他说:“农髯先生今之蔡中郞也。中郞为书学祖,髯既能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妙,所临夏承碑,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郞操觚,未必胜之。”
       曾熙以碑法入帖,沉静从容,凝劲内敛;李瑞清则是将大篆笔法用于北碑,意境荒寒,似拙而实工。两位前清遗老名扬十里洋场,但起初作品销路并不太好。后来有人告诉李瑞清,在上海滩卖字或要官帽大,或者字要怪。李瑞清方才醒悟,把这个诀窍也告诉了曾熙。此后,他俩写出来的大多是那种用笔颤抖、线条曲折的怪字,果然销路大好。当然,书法如此故意做作,而且流弊至今,难免遭人诟病。但是,他俩相亲不相轻,值得今天的书法家们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