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经典解密】 沈曾植的字真是丑书吗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1-28 18:17:55

《信息时报》王世国【经典解密】 沈曾植的字真是丑书吗

2018年1月28日《信息时报》“ 艺术周刊 ” 王世国专栏文章

 

沈曾植行书团扇

     今天,大多数人已不知道这位比康有为年长8岁的沈曾植了,而在清朝末年他可是大名鼎鼎。就是他,劝康有为多研究金石书法,康有为这才写下《广艺舟双楫》,名扬天下;就是他,当得意洋洋的康有为在他面前大吹书法时,他却冷冷地说:“再读十年书来与吾谈书法可耳。”就是他,在1922年去世后,王国维为他特撰挽联:“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更是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

      不仅如此,这位官至布政使(相当于分管财政、民政的副省长)的高官、大儒,还是清末的大书法家。就在当时大家争相尊碑抑帖之时,他则融碑帖于一炉,创造出生辣古拙的独特风格,开启一代新风,影响深远。后来者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蘧常等书法家无不受他影响;甚至当代李志敏、王镛、于明诠、白砥、程风子、石开等人,都可以看作是一脉相承。

沈曾植行书八言对联

       沈曾植的字的特点,概括起就是生、辣、古、拙。
       先看“生”。“生”就是不熟。他就是要写得“生”,因为太熟可能成为流俗。魏晋以来,在笔法上一直强调“中锋”用笔。米芾便以此为标准:中锋圆笔就是“得笔”,而侧锋扁笔即为“不得笔”;赵孟頫更是把它看作“千古不移”的用笔道理。而沈曾植仿佛不懂、不会,多用侧锋方笔。看过他写字的弟子王蘧常说他“甚至笔管倒卧纸上”。这样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当然不会圆滑,而是生涩。

     其次是“辣”。沈曾植的字绝对是“重口味”、刺眼。字形拗峭粗砺,起笔尖突,转折重顿,横画轻细(或前细后粗),竖则粗重,如下图这幅行书七对联的 “中” “重” “台” 等字。他是通过笔画变化对比来刺激观者的眼球,或者用左轻右重的字形来弄险造奇。这就使得原本平淡简单的笔画线条变得笔有奇姿、字有奇气,十分生辣。

       再看“古”。他早年习帖、中年学碑,晚年融合碑帖;而他行草书法的结字、用笔多取法汉隶、汉简和魏碑,甚至还有章草。如上图这幅行书七言对联中的 “数” “现” “楼” “外” 的最后一画,不是得之于章草,就是用汉隶笔法;而“藏” “花” 的弯钩外方内圆,则是取法魏碑。可见,他既是以古为师,无一笔无来处,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又是以古为新,将古代多种书体参杂互用,从而变化出新。

       最后看“拙”。他的字形笨拙不稳,如同孩儿蹒跚,十分有趣,大大突破了平衡、对称、均匀、中正的传统书法的审美规范。如图中“花”“外”“楼”“台”都是左轻右重,仿佛失去平衡;还有那些笔画收笔处短促的“抽锋”或“翻笔”,更增加了字的拙趣。因为他作字不求工稳、平衡,但求险奇,有效地避免了字形的呆板无趣。

      沈曾植的字看起来的确不美,特别是他70岁以后的字更加生辣古拙、斜侧奇峭,如荆榛满地,真的很丑。可是,要知道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甚至可能就是丑的。例如京剧中的丑角和花脸、崔健的摇滚乐、非洲的木雕、毕加索的绘画,还有建筑中CCTV的“大裤衩”等等,都是不美的,或者说它就是丑的,但它们还是艺术。艺术的风格就是多种多样,供不同喜好的人自由选择欣赏。沈曾植以自己的心性来写字,而且书写速度快,但决不是没有功力和取法的胡乱涂鸦,与当今江湖上的丑书完全不同;何况他是硕学通儒,与那些只会作丑态而胸中少文墨的人更不可同日而语。他的丑书,是一位前清遗老落寞孤愤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经历了英国、法国、“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和甲午战争、辛亥革命,那个山河破败时代的印记。

       不过,沈曾植比同时代的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高更、塞尚、蒙克等人幸运得多。他还在世时,他的丑书就得到了康有为、曾熙、王国维、章士钊、马宗霍等大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