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王世国【书法非常道】:他让王羲之都自愧不如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1-28 18:16:13

《新快报》王世国【书法非常道】:他让王羲之都自愧不如

2018年1月28日《新快报》“艺术周刊” 王世国专栏文章

    东汉桓帝时期,张芝出生于甘肃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的名门望族,父亲张奂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张芝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节操,品格高尚,虽出身官宦之家,是当时的贵族,但毫无纨绔子弟的习气,不慕功名,一心学习书法。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张有道”。

   张芝特别喜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新书体——草书,师法杜操(度)的章草,并且试图努力加以改进,以便写得更加简便流畅。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弟张昶也喜欢上了书法。

    张奂为了方便张芝和张昶兄弟练习书法,就着人打造了石桌、石凳,安放在池塘边上。从此,兄弟二人天天临池学书。张芝把家中的衣帛都拿来,先在上面练字,然后再拿去煮洗。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经过如此刻苦练习,张芝终于书法大成,还赢得了书法史上的“草圣”美名。他临池学书的池塘也被后人称为张芝“墨池”。他的弟弟张昶也成为东汉时期的书法名家。


张芝狂草《冠军帖》

【八公山人语】

   东汉后期,人们爱好和练习书法蔚然成风,特别是这时出现了一种新书体——草书,更加引人瞩目。因为这种书体比起篆书和当时流行的隶书来,书写更加简便,而且能够自由地表现书写者的性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人们争相效仿和练习,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和忘我的境界。许多人无论是走着、站着,还是坐着、卧着都在用手指比划练习草书,那情景就像是今天一有空闲就看手机的“低头族”一样。当时的辞赋家赵壹,对这种不师篆籀反而痴迷草书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专门写下了一篇声讨草书的檄文《非草书》。由此可知,草书的产生先于楷书和行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出现了可以称“圣”的一代大家。

    张芝不愿意做官而专攻草书,可以说正是当时痴迷草书的社会现象的典型表现;而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也是当时学习草书人的普遍状态。草书看似简单而书写实则困难,既要书写迅速流畅,一气呵成,又要符合规范,点画分明,这可以说像是在钢丝上跳舞。所以,非精熟不可。

    张芝初学杜度、崔瑗的草书,后又大胆创新。他减损章草的波磔,利用章草的笔法和当时开始流行的楷书的体势,率意急书,大小相间,正斜相依,而且连字连画,隔行不断,其势如急风骤雨,故人们称之为“一笔书”(或称之为“大草”、“狂草”)。他临池学书的勤奋刻苦精神,也被后人传颂,就是“书圣”王羲之也愧不如。王羲之曾感叹说,假如自己能够像张芝那样刻苦练习草书,那么他的草书也能写得与张芝一样好。

    汉魏时的书法家韦诞称赞道:“芝学杜度,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从此,张芝便有了“草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