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非常道】董仲玄为何舌黑掌烂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12-02 17:49:20

 
  西汉时有个叫董仲玄的书生,虽然家里很穷,但非常好学,而且特别喜欢书写和收集异体字,即那种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他家距离京城有300里,每逢要去京城时,他或者骑牛、或者骑驴,或者是步行,不用一两天便可到达。因为穷,没有钱,他外出时只好经常到别人家里投宿歇息。那时,社会上流行许多音义相同但是写法不同的字,即异体字。董仲玄对这些异体字特别有兴趣,并且用心收集。每当他外出在别人家中投宿的时候,只要了解到或者看到有异体字,他就会马上站起身来,用笔依样书写在自己的手掌上。等到他回到家中以后,就用竹箨(tuò)写下来。

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记录在手掌上的异体字抄写完了以后,他就用舌头舐尽手掌上的墨迹。长此以往,董仲玄舌头变成黑色而手掌也烂了,当时人都说他是“掌录而舌学”。


 
西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上林共府铜升铭》 ,西汉流传至今的刻铭极少

 

【八公山人语】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书体,但这种标准的小篆主要还是在官方文书中通行,哪怕是到了汉代,一字多形的情况在民间仍然普遍存在,例如一个“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35种写法;一个“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种写法。今天我们从汉隶碑版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异体字,它说明汉代民间仍然大量使用异体字;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体字更加泛滥。这种异体字的产生一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书写性简化”现象;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审美需求,促使去人们改造和美化字形。正是这些异体字的参与,才构成了那个时代特别的书法美感和风格。所以,异体字在书法中运用有它历史性和合理性,不能简单地指责为错别字。如果这样,那真叫作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了。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五凤刻石》
 


    战国苏秦头悬梁,东汉孙敬锥刺股,这些都是那时勤奋学习的典型。董仲玄留心记录和整理研究各地书法中的异体字,堪比异体字专家扬雄。他在穷困的家境下刻苦学习的精神更有过之,也足以垂范后世。据史书载,董仲玄常游山泽,可在游山玩水之时也不忘读书学习。不过,当时的书籍都是简牍,要背负那些竹木书简旅行实在太重,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把竹木简上的文字抄写到树叶上。这样大大减轻了书籍的重量,又方便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