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密】王世国:梁巘披露的书法秘诀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11-26 17:44:06

 梁巘披露的书法秘诀
2017年11月26日《信息时报》“艺术周刊” 载专栏文章

     我的家乡——八公山下的寿州古城(今安徽省寿县),当年梁巘 讲学的地方。它是 “中华历史文化名城 ”和 “ 中国书法之乡 ” 。
 
     如今,很多人知道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却不知道梁巘(yǎn)。其实,梁巘就是邓石如的贵人、恩师。正是在他的指导、帮助和举荐下,一介寒士邓石如,才能成为南京大收藏家梅镠(liú) 的门客,从一个为人刻印写字的民间匠人,成长为一代书法大师。
梁巘比邓石如年长34岁,书宗“二王”,又习唐、宋、元、明诸家,他的书法既有李邕的刚健,又有赵孟頫的秀润,还兼有董其昌的飘逸,犹如碧梧翠竹,圆润秀雅,清和宜人。乾隆年间,他名满天下,与大学士梁同书齐名,人称“南北二梁”。梁巘还是一个书法理论家。他62岁辞官回皖,65岁时主讲寿州循理书院。在那十余年,梁巘除了向门生弟子讲授经史之外,还传授书法技法与学书旨要,并写下《承晋斋积闻录》。书中提出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而梁巘教人习书特别注重执笔,以正确执笔为书法的第一要诀。他刚到书院时,“以执笔之法授人,无不谓为古人执笔不必尽如是,且诬以为欺人”。后来,有几位学生按照他教的方法执笔,书法果然大有长进,这才没有人讥讽他,而开始信任他。梁巘教授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呢?他说:“执笔大、食、中三指宜死,肘易活。”即是说执笔的几个手指要固定不动,而肘要灵活,并带动手腕运作,最后是以腕运指。这与王澍讲的“指欲死,腕欲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像驾驭奔驰中的汽车时,紧握方向盘的手不能乱扭动一样。

梁巘七言诗轴


   古代,执笔方法和笔法是只能口口相传的秘事。梁巘是在京师任咸安宫教习时,向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求教学来的,又在循理书院教学中合盘托出。许多学书人常患的毛病便是手指太活,书写时手指胡乱挑踢,结果点画轻佻,毛笔也难以掌控,写不出理想效果。
不仅如此,梁巘还说:“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指实、掌虚、腕平、笔直,“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可见,他强调执笔时笔杆要正直,行笔时笔锋要始终在笔画中间运行,不可偏斜。这便是中锋行笔。

梁巘谈用笔语录

   中锋行笔是书法笔法的要诀。只有中锋行笔,才能写出圆劲而有质感的点画线条,使得字有风骨。所以,米芾说:“得笔,(点画线条)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而梁巘则告诉人们,中锋行笔的根本是要能正确地执笔。他曾有诗云:“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
所以,执笔非小事,关系重大。据记载,梁巘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52岁时再赴京师赶考,仍不第,只得寄居京城以卖字为生。一天,他偶遇精于书法的成亲王永瑝(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看着梁巘执笔写字,夸奖说:“执笔好,入门正”。他回去后便向乾隆皇帝举荐梁巘。1762年,已经53岁的梁巘被乾隆敕授为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同进士出身,后放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可见,对于一个习书人来讲,“执笔好”是第一位的。从晚清至今,在梁巘的影响下,我的家乡——八公山下的寿州(寿县)成长起许多书法名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之乡”。

梁巘草书轴


    现在,许多书法教育机构多不能教授青少年正确执笔,或者根本不重视执笔。我曾多次在全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上,看见参赛者们的执笔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少有正确者。学习书法只有执笔好,才能入得正门,梁巘教授的执笔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我的家乡——寿县城北的八公山,原称北山,汉代淮南王刘安请八位高人在此山上炼丹,因而得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和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成语均出于此。真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