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经典解密】:“浓墨宰相”并非“罗锅”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9-10 17:20:29

“浓墨宰相”并非“罗锅”

王世国/文,2017年9月10日《信息时报》载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使得刘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都知道他是个驼子宰相,常在乾隆皇帝身边,与贪官和坤周旋智斗。其实,他并非驼子,而且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嘉庆皇帝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常年读书写字,这时有些驼背是自然的事,嘉庆也曾戏称他为“驼子”。电视剧中“刘罗锅”的美名大概由此而来。刘墉“罗锅”虽假,但在清代,他却真是书坛泰斗。

    清代总体上说是帖派书法盛极而衰,碑学大兴,出现了郑簠、金农、郑燮、桂馥、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钱泳、赵之谦、吴昌硕、李瑞清、曾熙等等碑派书法家,更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为其摇旗呐喊,影响很大。但那时,碑派书法仍然只是“江湖书法”,而在“庙堂”之上还是帖派书法的天下,书坛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王铎、刘墉、梁同书、翁方纲、王文治等人的手里。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依然将董(其昌)赵(孟頫)一派的书风视为正宗主流。因为,毕竟历代皇帝都不喜欢“张牙舞爪”、生僻难认的碑书,参加科考的学子们也必须要写端正易认的“台阁体”,楷书和行书是官府文书通行的书体。

   出身于相门之家的刘墉,在乾隆、嘉庆时期,位高权重,并且活到85岁高龄,无疾而终。因为他的书法用墨厚重,故人称“浓墨宰相”。当时人们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称他是“一代书法之冠”。因为他能够熔汇历代书法大家而自成一家,自然成为书坛泰斗。刘墉师法“钟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又曾临北魏碑版,但他师古而不拘泥,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结体紧敛,点画凝重短促,字形朴拙丰厚,外柔内刚,风格独特。乾隆年间,刘墉与翁方纲同为书坛巨擘,但翁方纲墨守成规,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不求创新。翁方纲的女婿戈先舟学士是刘墉的门生,一天,他拿着刘墉的书法来见岳父。谨遵古法的翁方纲责问他:你老师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戈先舟回来后就把这话跟刘墉说了。刘墉听了以后说道:“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父哪一笔是自己?”

    可见,刘墉很注重创造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而对泥古不化的书法家很是不屑。他虽然曾临习过明代董其昌的书法,但很忌讳别人说他的书法是学董其昌的。有一天,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到江阴拜访他。刘墉夸奖他评论古代书法家无一不当,接着就说:“何不一论老夫得失乎?”哪知包世臣脱口说道:“中堂书可谓华亭高足。”刘墉一听就急了:“吾子何轻薄老夫邪?吾书以拙胜,颇谓远绍太傅(钟繇)。”刘墉贵为相国,又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对自己的书法自视甚高。他瞧不上董其昌书法的纤细枯淡,反其道而行之,自成一家:

    董书气韵简淡萧散,而刘墉则取法曹魏时的钟繇,古拙静穆,而且结字时常上重下轻或者左重又轻,使得静中有险,静中有变;董书用笔纤细,而刘墉用笔雄壮,锋正毫健,但又注意收敛锋芒,筋骨内藏;董书用墨偏干喜淡,而刘墉则用墨浓重,笔画肥厚,浑厚敦实,体态丰满;董书笔画轻重变化不大,而刘墉虽以肥重为主,却时有轻瘦笔画,联带之笔更为瘦劲,横轻竖重,对比强烈。

    乾嘉时期,刘墉德高望重,求书者摩肩接踵,以求得一纸为荣。他整天穷于应付。好在他曾教授妻妾练习临摹他的书法,不得已时就让她们代笔应酬;加之许多人仿效他的书法,所以赝品很多。大家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