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自序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8-29 17:19:11

程二军篆刻:书法非常道

      中国在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大约4000年至7000年前就了陶文,3600年前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商朝甲骨文。有文字便有文字的书写,而这种书写需要使用工具和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这就有了书法。中国书法与文字相伴而生,历史久远绵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撰写了《中国历书法家评述》一书,2008年我对拙著进行了修订又重新再版发行。在对书法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感书法艺术发展史首先是书法家的历史。而当我们面对青史留名的数千位书法家的时候,总不免以今天的眼光和见识去选择取舍,结果是挂一漏万,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歪曲了历史,或者说不能全面还原当年真实的历史状况。

       

    后来,在阅读典籍和查看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历代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帝王将相,以及文人墨客,他们当年的书法活动有着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发人深省,有的惊天动地,有的可歌可泣……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被今天的书法史学遗忘或舍弃的记忆,而恰恰正是这些鲜活的看似逸事书家史迹,是今天人们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年书法艺术发展和书法家其人其书的宝贵材料。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拙著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别样的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中国书法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灿烂的时代,而且这个书法盛世长达两千多年。从秦汉直到上个世纪初,但凡读书识字之人都会写也必须毛笔字,如果总括这段时间中书写毛笔字的人数,那将以数十亿计。希望写一笔好字,甚至成为一位书法家,曾经是无数文化人的梦想。尽管日常书写的群体如此巨大,然而,最终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却寥若晨星。从先秦到民国,今天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家也不到3000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历史上的这些书法名家当然都是那时的名士,而名士总免不了要有点逸闻趣事,才显得与众不同,就像是今天人们喜欢谈论明星八卦新闻一样,被人津津乐道。的确,有时候,这些书法名士的行为和为人似乎不可理喻,但是“礼法岂为吾辈所设?”这恰恰正是他们的旷达高迈之处,不可衡诸常人常情。从古至今,对一位书法家的评价都是综合性,不仅看他的书法艺术水平,而且还要看他的品行、修养、阅历、影响等,即有所谓“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就是说,他们若是芸芸众生,言行和精神没有一点超凡脱俗之处,其书大概也不会“工”,即使谓“工”,也是匠人之“工”,亦不足贵,他们也就不可能从数千年的历史和数十亿的浩荡人流中涌现出来。只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能成非常之道。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益。

    书法在法,其妙在人,而人物之美,最为难得。所以,本书披沙拣金,史海钩沉,擢取从先秦直到民国时期当年书法名士们奇闻逸事,三百余篇,并且加以阐述评说,配以图片,使其文图并茂。要知道,无论是作为一位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够忘记的历史文化的记忆,都是那时候的真实历史的再现。阅读拙著,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时空,观其事,知其人,赏其书,明其艺,实现与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在精神上的往返交流。

    本书上下五千年,涉及千百人,书家史料的收集和求证、作品图片的搜寻和拍摄,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十分琐细,我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时间撰写而成。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应广州《新快报》和《信息时报》之约,先后在报纸上开设了“书法辣评”和“经典解密”专栏。这样一来,为专栏撰写书法评论文章便是我的功课。因此,每天不停地写作,并把临池挥毫作为一种消遣和调剂,就成了是我的基本生活状态。

    在本书完稿付梓之际,我要感谢老友童志雄先生,他不仅是广东省艺坛书画院院长、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平面设计的高手,百忙之中特为本书装帧设计,让读者赏心悦目。我还要感谢我书法启蒙老师、五叔——安徽著名书法家王家琰先生,他为拙著封面挥毫题签,笔力雄健,老辣浑厚,小小尺幅却有千里之势。这些都为拙著添光增辉。最后,非常感谢岭南美术版社刘向上先生对书稿认真审阅、校勘、拾遗补缺;当然还要感谢我太太杨俊华,她在我艰难时刻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作为拙著的第一位忠实而又严厉的读者,指正其中的疏漏之处。

                      2017年3月于羊城双畅斋

(注:本文是王世国所著的《书法非常道》一书的序言,该书已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