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何绍基行书化腐朽为神奇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8-17 17:14:29

何绍基行书化腐朽为神奇

    自东晋王羲之以后,因行书最为实用,一直盛行不衰,更是宋、元、明三代书家最拿手的书体,名家辈出。尽管清代中晚期碑学大兴,篆隶风行,也始终不能取代行书的特殊地位,所以专擅或兼写行书的书法家仍然很多。不过,在董、赵书风和馆阁体的影响下,行书逐渐变得俗媚、腐败。
    为了突破帖派唯美主义的传统另创新路,郑板桥着重从形体上改造行书,邓石如则从笔法上变革行书;而何绍基则继承和发扬了徐渭、王铎等人的唯“丑”书风,宁“丑”勿美,宁拙勿巧,从而化腐朽为神奇。他是怎样做到呢?

    一是“横平竖直”,结体险妙。何绍基是碑帖兼修的杰出人物。他将秦汉篆隶、北魏碑刻和颜真卿的楷、行书熔为一炉,铸造出行书的独特风格。他曾总结说:“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律。”可是,他的行书看起来却是横不平,竖不直。这是为何呢?“横平竖直”,实际上是指代书法的中锋用笔、结体的基本功。例如他批评包世臣“于‘平直’二字全置不讲,扁笔侧锋,满纸俱是”。

    他“无日不平平实实、匝匝周周学书”,功力深厚。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再放笔作书,横不平竖不直,结体斜侧险妙、奇崛生动。曾农髯比较了翁方纲、刘墉、何绍基三家的结体后说:“翁覃溪(方纲)一生稳字误之;石庵(刘墉)八十后到不稳;蝯叟(何绍基)七十后更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则愈妙。”不求平稳而务追险妙,这正是何绍基对“馆阁体”和董、赵派行书的反叛,也是他行书结体的动人之处。

   二是回腕执笔,奇丑奇拙。何绍基非常自负,胸有主见,决不步人后尘。就连当时的书学前辈包世臣对他讲邓石如“摹古用功”的道理,他也很不高兴。他说“我自心领神交,不待旁人告语也”。他认为自己的执笔、用笔的方法与邓石如一脉相承,“得不传之秘”。他潜心揣摸古人执笔用笔的方法,竟选择了一条回腕执笔的艰苦道路。所谓“回腕法”也叫反手执笔法,就是腕肘提起,把手掌折转过来,指背朝左,虎口向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大拇指相对夹管作书。他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这完全是一种违反人的生理的错误执笔方法,而何绍基是为何明知故犯?因为书法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几乎是无以复加了,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对于晚清书家来说,相当困难。何绍基虽有点生不逢时之感,但因酷爱书法不能自已,于是不得不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几千年来书法家们的执笔用笔都是顺应手腕生理和毛笔的特性,而他趋难避易,偏要用腕力笔锋都不自然的回腕法。

    这种别出心裁、惊世骇俗之举,果然带来了书写的艰苦和他人的攻击,却又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正常执笔法所没有的奇丑奇拙的艺术效果。他硬是用回腕法和羊毫笔创造出具有生动趣味、奇崛超逸的独特风格。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种回腕执笔是不足取法的,但他不畏艰苦、刻意求新的精神却令人敬佩。

    清代书家杨守敬说:“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的确,何绍基的行书虽然师承颜真卿,但却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姿态,“惊矫纵横,奇气喷薄,令人不能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