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经典解密】王世国:“板桥体”是如何创造的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6-04 15:52:46

“板桥体”是如何创造的

                                     (原文载于《信息时报》2017年6月4日 )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熟媚软弱的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和拘谨呆板的“馆阁体”风靡天下。而恰在此时,书坛上竟然冒出了一些违逆潮流的奇才怪杰,人称“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尤为突出。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犹如“雪柏风松,挺然秀出于风尘之表”,成为千古奇书。我们看看这种“板桥体”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一是采用“杂交”技术。郑板桥主要用汉隶掺入行楷,有时杂以草、篆,间用画兰笔法,从而创造出一种非隶非楷、非行非草,不可名状的奇妙的新书体。这种在行书的体势上隶楷“杂交”出来的书体,有着沉厚的隶味。不过,它虽含有隶书的基因,但却是一种与八分书(隶书)完全不同,因而郑板桥戏称为“六分半书”。就拿《难得糊涂》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横匾来说,虽然仅短短几行字,但是既渗入隶书的波势,又混杂着篆书的造型,还具有楷书的点画提按。特别是其中的四个不同的“难”,写得诸体皆备,各尽姿态,情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直接将篆书的笔法、造型掺入行楷字体,这在郑燮的作品中是十分常见的。这对当时看惯了“馆阁体”或董、赵书体的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由于多种不同书体的笔姿被他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中,显得丰富多彩,增加了作品耐人寻味的情趣和新奇的美感。
 

    二是常用古体或异体字。秦汉以前一字多形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异体字。郑板桥就是喜欢用这种字来点缀他的书法。如《难得糊涂》中的“难”字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的信息交流中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古体或异体字,却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虽然对于审美欣赏者来说,要认识这些“怪异”的字是困难的,但是它们的字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奇特形态能吸引观者的审美注意,激发他们探求的兴趣。郑板桥正是用古体和异体字拉开了书法艺术与日常写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以此表现出自己广博深厚的学识。总之,他的书法作品中那些古体异体字点缀其间,情趣盎然,古拙可爱。
 

    三是善用绘画笔法。郑板桥善画兰草、墨竹和顽石,一贯追求笔墨情趣。他受到“山谷写字如画竹”的启示,找到了书法变革创新的又一条道路。于是,他将书画“杂交”,培育出了书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中,竖画就是画兰草之法,斜侧而出,如兰叶翩翩,长横、长撇则是画竹竿的一笔。而那些平捺的奇古的波磔,更像是老树虬枝。欣赏郑燮的书法作品,可以得到书与画的双重美感,难怪清代蒋士铨作诗赞美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不过,郑板桥与今天的那些所谓的“创新”者不同,他并非要把书法变成绘画,也不是消灭书法艺术的独立个性,而只是以画入书,写出来的还是充分体现笔意的文字。

      可见,郑板桥就是这样将多种书体熔为一炉,同时大胆借鉴画法入书,再加上那如“乱石铺街”的章法布局,独创新体。“板桥体”的创立显示了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似乎日暮途穷的楷、行、草书,注入了新的生机。郑板桥曾在诗中说道:“吾曹笔阵凌云烟,扫清氛翳铺青天。”在“万马齐喑”的清代前期,他以居高临下、雄视古今的气魄和胸怀,与金农、黄慎等“扬州八怪”的书画家一起,以自己的书艺实践最早开创了学碑风气,预示着碑学大盛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