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董其昌为何能超越元明前贤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4-16 11:36:15

 
2017年4月16日《信息时报》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帖学”书派的最后一座高峰,后世人们常将他与元代赵孟頫并称“董赵”。董其昌为何能得此殊荣?就是因为他的书法有着不激不厉、闲雅秀丽的艺术特色,既有政治家的气度,敦厚稳重,又有文人才子的潇洒风流。这正是他能跨越元明前贤的重要之处。我们看:
    

 
   秀逸儒雅,奇宕潇洒。董其昌是一个十分讲究和爱美的人。所以,他书法虽博采众长,但他吸取的审美标准是那些书法家的秀逸之色。例如他学习颜楷,不去学习颜真卿的那些浑朴丰腴、体态雍容的晚年成熟之作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而独取并不代表颜书最高成就却是眉清目秀的《多宝塔碑》。他不喜欢唐人书法的秾丽,轻视妍媚飞动作态;再加上他精通禅理,天才隽逸,以空灵绝俗的禅理悟入书法,力图达到“天真平淡”,“超出人寰”的境界。因此,他的书法风貌是秀逸儒雅、飘飘欲仙。董书还讲究神韵,也喜欢米芾以攲为正,侧意取韵。这是他有意而为,以区别于赵孟頫书法的均衡体势。但是,他毕竟是以颜真卿端正的楷书为基础的,所以字态的斜侧并不像米芾行书那样过分,自然在敦厚上超过了米家法度。
    
    苍润兼施,天真平淡。董其昌是晚明时期的大画家,深悟用墨之道。墨分五色,他将用墨之道施于书法,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倡并积极追求用墨之妙的书法家。他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董书用墨的最大特色是苍润兼施,整个作品在墨色浓淡枯润的不断交替变化之中,显示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不仅如此,董其昌书法用墨的审美趣味是偏干喜淡,甚至常以枯淡之墨作书。这正是他的巧妙之处。如《临自叙帖》(如图)就是如此。由于淡墨不腻笔,易得书法流畅之势,易传使转之情,易臻淡雅之境。因而他的这件狂草作品以枯淡之笔一气写就,既有怀素狂草奔放流畅、势若不尽、一往无前之风范,又兼米芾“刷”字收笔凝重、放而涩辣、天真纵逸之神韵;通篇笔墨淡而不薄,枯而不浮,连笔连字,隔行不断,不粘不脱,翩翩自得,精彩地表现了董书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提拎行笔,最忌信笔。墨色要浓淡成趣,不仅在墨,还在用笔;既显出墨趣,又要有笔意,两者不能偏废。董其昌作书最忌“信笔”,就是那种软弱无力的浓浊之笔。他在落笔之后即提拎行笔,悬腕、悬肘、执笔较高。这样笔锋中正、线条清劲。所以,在他的书法中一般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即便枯淡也见秀润之色。董书在转折处的转锋,也都是笔送到后再转,故不轻浮;一般在转折处都是提笔暗转,是圆转而非方折。

 
   萧散疏朗,气度闲雅。董其昌对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韭花帖》有着特殊而深刻的理解,从中悟出道理,再加以领会和扩大,创造出一种空间疏阔、气度闲雅的新颖的章法。只要把他书写的扇面与文徵明所书的扇面加以比较,就会很清楚看到这一点。欣赏董其昌的作品,确实使人有一种登山临海般的心旷神怡之感。它的字距和行距都十分宽阔,作品幅面上的黑白之比,常常是白多于黑。不过,尤其特别的是,在这样大的虚白空间中,并没有像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那样像在空中飞翔的蛟龙般的奔放笔姿;而有的却是像羽化登仙了的仙人般的萧散沉静、恬淡闲雅、极有风韵的字迹。
可见,在晚明时代,董其昌的书法的确取得了很高成就,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而且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不失为一代书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