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何绍基隶书为何能后来居上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3-31 11:29:56

何绍基隶书为何能后来居上 

  何绍基一生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这恰恰是清代书风发生急剧裂变的时期。从帖学由盛变衰,到秦汉篆隶复兴,又到唐碑欧楷风行,直至北碑称誉书坛,他全都亲身经历、耳濡目染。60岁以前,因要科考和为官,何绍基的书法主要是临习楷、行、草、魏碑,也兼及篆籀;60岁以后,他才专门临习汉隶;到75岁去世时,他已成为隶书的集大成者。何绍基为何能后来居上?

何绍基隶书作品

   一是先分后合的临习方法。从60岁在济南泺源书院主讲时起,何绍基开始专门临习汉隶。他自立日课,对东汉碑版逐一临写,就是后来回到湖南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每日的隶课也从不间断。《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史晨碑》《石门颂》等汉隶名碑,他都数十遍甚至百余遍地临习过,可谓博揽兼资。不过,在临写时他采取了“先分后合”的特殊方法,即“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汇其归”。对此,《霎岳楼笔谈》曾总结说:何绍基学隶书“自课之勤,并世无偶。每临一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故看来无一通与原碑全似者。”表面上看,他的临摹作品与原作并不完全相似,有的还相差很远,其实他是仅取该碑的某一个精彩方面,而不顾其余,然后他再将各碑之长汇集起来,自成一格。

    二是追求个性意趣。清代前期郑簠、金农、郑燮等人的隶书创作,豪情激荡,不守规矩;清代中期桂馥、黄易,特别是邓石如精研汉碑,刻意法古,写出了恍如汉人再世般的体势精谨严密的纯正隶书,从此将隶书的创作纳入了汉隶的法度规矩之中,标志着隶书创作的日趋成熟。可是,后来许多追随者变本加厉,墨守汉隶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写出来的隶书过分端整平实,缺乏个性和趣味。像清代晚期的钱泳、阮元这样的名家之作都不免有这种弊病。何绍基则综合清代前期与中期隶书创作之长,而各去其弊,创造出了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具有个性意趣的超逸多姿的新风貌。   

    三是用笔沉涩古拙,体势险妙。何绍基写隶书,一画之中常有多次顿挫,具有浓厚的金石味。这与在他之前的钱泳的流美润泽的隶书笔法,大相径庭。他不仅将大篆的笔法融入隶书之中,甚至把北魏楷书的笔法也移入隶书。结体上,他也与众不同,常作斜侧之态。由于他隶书的横画大多是逆入重落,左重右轻,左高右低,而写竖画又常向右倾倒,因此字的体势常显出向右斜侧的“险妙”。这就冲破了清代中期以来隶书务求平稳的呆板架式,表现出活泼生动的意趣。此外,何绍基的隶字形体或大或小、或长或扁、或正或侧都因势乘利而变,没有固定的程式规律。这使得他的许多隶书作品章法上有行无陇,左右两行的字高低错落,有效地加强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这种章法特色,与清代许多隶书名家的上下直如引绳、左右彼此对齐的书作相比,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总之,清代中后期,隶书名家林立,何绍基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卓然成家,主要在于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努力和临碑时并不求全、求似,能够大胆取舍。的确,临习碑帖时,只有大胆地舍弃一些方面,才能有效地学得另一些方面;如果样样都想学到手,结果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何绍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