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经典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3-30 11:28:4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经典

   启功《仿郑板桥兰竹自题》:“当年乳臭志弥骄,眼角何曾挂板桥。头白心降初解画,兰飘竹撇写离骚。”

    学习经典就是以经典为师。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大师大多深受儒家尊师思想的影响,珍惜传统,效法先贤。因为那些书法经典都是来之不易的可贵知识,必须念兹在兹。明清时代王铎就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就是在他60岁临终的那年还一直临帖不辍。当代启功一生也是临帖不辍,他戏称之为就像唱戏的人必须每天“吊嗓子”一样。

    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家来说,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经典呢?

    首先,学习经典是历史责任。特别是面对当今书坛乱象横生、伪劣书法盛行的状况,大家应当站出来,团结在一起,弘扬书道,为书法的振兴和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大家要像北宋大儒张载一样,有这样一种文人的胸襟与情怀,要有这样一种担当精神,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年,张载正是以这种欲救儒学于即危的强烈的使命感,开启了宋代儒学兴盛的先河。作为当今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也一如当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的历史责任。

   其次,学习经典是书法精神的“回归”,是一条思想上的“回家”之路。海德格尔认为:思想实行的是“返回步伐”,“甚至返回的道路才能够把我们引向前方”。老子也说:“反者道之动”。当然,思想的“返回之路”不会是通衢坦途,更不会是金光大道,而是一条人迹罕至却又令人神往的“林中路”。当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急切狂奔。这就像时下书坛中一些人一样,迫不急待地要抛弃传统、求新求变、自创新格,自成一家。如此的“飞速发展”,我们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海德格尔的告诫值得我们留心:我们急促地前进,期望接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前看到它时,却发现它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最后,学习经典就是拜师学艺。既为书法,当然要有取法,中国书法自魏晋以后便开启了师承风气,也涌现了许多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取法的对象。庄子说:“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实,我们不仅要“与古为徒”,与古人作朋友,而且要以古为师,即以古圣先贤为师,虚心求教,时时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书法艺术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写出字来很平庸,既没有神采,也没有功力,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历代书法经典中取得精华。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经典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心怀敬虔,持之以恒,终身不渝。“敬虔”就是庄重虔诚。这就像皮日休诗中说的那样“开卷读数行,为之加敬虔。”就是说,我们要对书法之道、对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有三千多年厚重的书法历史,心怀敬虔之心。每当我们临帖读帖之时,就如同面对古圣先贤,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对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往返交流。只有怀有这样虔诚庄重之心,你才不会妄自菲薄,你才能在读帖临帖时像孙过庭要求的那样“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样才能学有成效。

   明代董其昌曾总结自已学习书法的经历时说:“余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赵孟頫),今老矣,始知赵吴兴不可及也!”年少时轻狂并且目空一切,到老年时方知才学不足,才知道前辈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今天我们许多人学习书法时的心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