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文徵明与赵孟頫小楷谁好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3-19 11:24:09

文徵明与赵孟頫小楷谁好
2017年3月19日《信息时报》

 
王羲之《黄庭经》
 
    小楷讲究精雅工整,需要耐心,得失往往在毫芒之间,很难写得好。所以,书法史上精于小楷的书家寥若晨星。钟繇、“二王”始创小楷法度,可惜传至智永以后,竟无人接绪。唐代书家都醉心于大楷碑版,视小楷为儿戏,虽有钟绍京精于小楷,但犹如孤灯寒星。宋代书法家崇尚率意传情,更无耐心来写一丝不苟的小楷。元代赵孟頫继承钟、王古法,小楷复兴。明代书家承赵孟頫余风,又受“台阁体”影响,故写小楷者众多,然而能与赵鼎足而立者,只有文徵明。他俩的小楷各有千秋,可比较起来,似乎文徵明更有创造。我们看:

    起笔尖微。点画的起笔是书法的起点。从魏晋至宋元,那种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锋取势,逐渐成为楷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起笔方法。这对于笔画势力的积蓄、加强点画的力感,具有良好作用。不过,小楷点画细微,很难逆锋起笔。于是,许多书法家如“二王”、赵孟頫等都采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即起笔常用截笔折锋的方式来达到逆起的效果。如赵孟頫《汉汲黯传》中横画的起笔都是先使笔锋由上向右下行,再折锋向右。这种起笔方法由魏晋一直保持到元代。而文徵明一反旧习,不避露锋顺起。如他89岁时写的《苏东坡自书赤壁赋真迹跋》等,横画、捺画、戈画,甚至个别竖画的起笔,都是不折不逆,顺其自然,露颖尖锐刚健,笔画由细渐粗,自然变化。


                                                                                          赵孟頫《汉汲黯传》

   枯润相间。与赵孟頫小楷笔实墨黑不同,文徵明露锋顺起的笔法,行笔前轻后重,用墨也先淡后浓,这就带来了墨色的变化。他第一次将枯墨和飞白带入小楷领域,使千百年来都是笔实墨黑的小楷笔画,开始有了墨色浓淡、枯润变化的特殊效果。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如《苏东坡自书赤壁赋真迹书跋》中的两个“書”字,以及“前”“下”两字的长横,都是左枯而右润,黑白对半,看起来几乎是少了半边。向来人们写小楷只重用笔、结体和章法,而忽视墨色;文徵明则表现出对墨色丰富多样的美感效果的自觉追求,使小楷富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同时又多姿多态。
 
              文征明《苏东坡自书赤壁赋真迹跋》

    笔圆转。赵孟頫的小楷端严方整,凡是横折笔画,在转折处一般都要提笔换锋,再重按而下,折出方角,故能有方刚端直的气度。而文徵明的小楷中横折笔画,在折笔处一般都是没有明显的提按停顿,圆转而下,不露方角,别有一种圆润灵活、温和飘洒的风神。这是江南才子般的风流姿态,而不是朝廷士大夫似的庄严。这种笔法大概是受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所致。赵孟頫也曾反复临习过智永的《千字文》,不过他只是把它当作通向“二王”的桥梁,最终还是以“二王”的笔法为准的。而文徵明学习智永《千字文》,并不是把它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因为王书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幻影。他认为这样写就是真正的王书风神,那么即使与王书的摹刻本并不相同也没有关系。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撇短捺长。赵孟頫的小楷撇、捺引写伸长,而且开张幅度很大,这与他大楷的写法是一致的。如《汉汲黯传》中的“太”“父”“大”“柬”等字即如此。文徵明的行书吸取了赵书的这一特点,而他的小楷却有意避开。当撇和捺同时出现在一字之中时,他一般都写成撇短而捺长。文徵明通过伸缩互用、长短相益、相反相成的笔姿,用对立的因素创造出和谐的美感。
 
总之,文徵明的小楷深得王羲之《黄庭经》的神韵,而又有稳健清劲、疏朗萧散的自家风貌,是足可与赵孟頫比肩的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