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让赵孟頫都佩服的草书大家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1-03 11:12:52

                                   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局部)

    在元代书坛上,赵孟頫书宗魏晋,学博才高,是当然的盟主。可是,有一个人的书法特别是草书让他非常佩服,他无论如何都追赶不上。赵孟頫十分感慨地对人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尔。”他所说的“伯机”就是鲜于枢。他为何这么佩服鲜于枢的草书呢?

    鲜于枢是赵孟頫追踪晋唐古法大旗的坚定支持者。不过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书法一定要与赵孟頫不同。所以。赵是以晋法为主,而他却以唐法为宗,师法张旭、怀素。“张肥素瘦”,笔姿不同,他则采取折中办法,既不臃肿环肥,也不苗条细瘦,笔力矫健,草法精熟;其部分笔轻墨枯之处,则大有怀素《自叙帖》的风格。结果,他的草书胜过赵孟頫一筹。他的《唐人水帘洞诗卷》《韩愈石鼓歌》《杜甫魏将军歌诗》等等,书体纵肆而又坚实,大气磅礴而又不失规矩,圆健流畅,奇态横发,大概是他酒酣乘兴而书,得心应手。

   《苏轼海棠诗卷》是他的又一佳作。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后作此诗,对着海棠发牢骚,抒发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这正合鲜于枢的思想和境遇。诗人有情,书家有意。他全力以赴地创作这幅作品,将自己对境遇的不满发泄于笔墨点画之间,笔墨酣畅淋漓,书体凝重朴厚,用笔中锋直下,稍敛锋芒,圆健有力。此帖前三行书写得十分慎重,从第4行起,意兴渐盛,于是行草相间,连字连画,潇洒流畅。若细加辨析,主要有以下特色。

    第一,用笔圆润流畅。鲜于枢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特别擅长中锋悬腕作书。在长期临摹张旭、怀素的狂草作品的过程中,他非常熟练地掌握了中锋圆笔的笔法技巧。所以,该帖无论是使转(如“逢绝”二字)还是横画(如“一”字),都写得丰润圆劲,给人以秀美端庄之感。

    第二,行草相间。该帖基本上是将行书和草书两种写法交替使用。如“看”字为行书,“暖”字是草书,“竹”字是行书,“忽”字又为草书。行书笔势较缓,而草书笔势较疾,行草相间,缓疾互用,使全篇节奏有张有弛,仿佛具有音乐般的旋律。

    第三,收笔精妙。一个字最后一画的收笔仿佛是乐曲的一个节拍的完结。它既标志着一个字的终结,又意味着下一个字的开端。此帖字的收笔十分精妙,鲜于枢非常用意。他通常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空提贯势,如“寸”字的最后一画出锋后即提起,“根”字的起笔即顺落露锋,承上一字的笔势。二是游丝牵连。该帖中的许多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牵带出游丝,与下一字连接,以此来贯势。如“千里”二字。这是他的行草书惯用的手法。三是敛锋稳收。一幅书作如果字的收笔出锋或游丝太多,则显得一溜直下,缺少韵度。为了克服这一毛病,鲜于枢常采取敛锋稳收的写法。如《苏轼海棠诗卷》中“忽”“照”二字都是一行的最后一字,故它们的最后一横都是戛然而止,并不回锋。而《海棠诗》中的“里”字最后一笔稍稍向上翘起,稳稳收住,既回顾全行字的笔势,又并不露出锋芒。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鲜于枢样貌魁梧,“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陈绎曾曾问他写草书的妙诀,他瞋目伸臂说:“胆!胆!胆!”他是一语破的。草书尤以气胜,书写时绝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这种胆略和气魄正是他让赵孟頫佩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