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书法与诗情交织的生命之歌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10-29 11:10:09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才华盖世,遭到小人的嫉妒和陷害,被捕下狱。后经多方营救,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申请得到城东荒芜的数十亩坡地后,他带领全家人掘井筑室,躬耕其中,众多家眷的生计才有了着落。他从此自号“东坡”。到黄州后的第四年寒食节时,苏轼在四野濛濛水云的茅屋之中,面对破灶、湿苇、寒菜,百感交集,挥笔写下《黄州寒食诗帖》。他把满腹的哀怨、屈辱、绝望、激愤的复杂感情都倾注于诗中;同时又用错综变化的书法线条,将这种复杂感情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勾画出来。所以,它是一曲书法与诗情交织的生命之歌。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沉着,字画匀净,行间宽阔,带来一种疏朗之感。但在平静沉稳的书法表象里,那忽而倾右、忽而侧左的字态和“自”“州”“寒”等字有力的折笔,都透露出他内心的骚动不安。果然,“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年”字赫然增大,一竖悬针直贯而下。接着,笔画的顿挫减少,牵丝增多,运笔速度明显加快。随着笔势的展开、书兴的勃起,苏轼突破了首行的严谨拘束的状态,笔姿线条变得随意起来,他那无可奈何的心情跃然纸上。

     写到“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两句时,笔轴前后不停地摇动着,一点一画充满了强烈的压力感,线条也变得厚重起来,字形比前一行界界增大。我们看到,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苏轼细细咀嚼哀怜的身世之感恰相适应。所以,第4、5两行自然成为这幅作品第一段落的重心。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这是第二首诗的前四句。恶劣的天气、糟糕的住所、极坏的情绪,都促使苏轼开始横涂竖抹起来。那重突的笔触、浓重的墨色、攲斜的结体,都宣泄着他心中的不平与愤怒。

     一次感情的强烈喷发之后,苏轼又复归于平静。故“空庖煮寒菜”以下四句,转入凄苦低回地哀诉。几行书迹开始局促塞俭;至“破灶”二字又变得开张怒放;“烧湿苇”以下八字再变得拙涩顿挫;最后“但见乌衔纸”一句则又流走不羁。这里,线条运动的起伏变化、空间黑白的剧烈节奏,都使人读其诗、观其书,既心魄震荡,又感到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特别是“纸”字最后放纵的一竖,更给人读不完道不尽之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两句,苏轼遥想身前身后之事,仿佛欲书不能了,开始率意挥洒。“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写到这最后两句时,他感到悲苦无告、穷途末路了。他把幻想与绝望、旷达与悲哀一寓于书,那浓重厚实的笔墨点画透露出在绝境中挣扎的顽强的生命力。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认为:“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此帖正是将书法与诗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含蕴丰富的意境。苏轼在书写中完全是书为心迹,笔随情走,一切都是随心所欲,不可预计,以至于成为就连自己也都无法重复的艺术经典。黄庭坚在帖后作跋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