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一次偶然发现成就的经典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4-30 10:47:16

  一次偶然发现成就的经典

                              王世国/文(《信息时报》2016年4月30日)

   贞观六年夏季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避暑的行宫内一边漫步,一边为宫中缺乏水源发愁。他信步走到西城背面,在高耸的楼阁下徘徊,偶然看到一块略显湿润的土地,于是用手杖掘地,结果泉水随之涌出,而且水质甘美。他非常高兴,就将此泉命名为“醴泉”,并且令宰相魏徵撰文《九成宫醴泉铭》,再令太子率更令欧阳询楷书,刻石立碑。72岁的欧阳询人书俱老,书法已炉火纯青。他奉旨作书,自然是苦心经营,匠心独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易方为长,变古为新。他一反魏晋以来楷书扁方或正方的体貌,而大多代之以长方形体,特别引人注目。甚至,为了求得通篇风格的统一,他还把那些自然体形接近于扁方形的字,如“内”“南”“西”等引写伸长为长方形,像一座座拔地而起、刀劈斧削的孤峰。为了保持这种修长的字形,他还不避呆板,特定将字的“氵”偏旁作直线而下的安排。如“潔”“滞”“清”等字。在字的主笔与次笔的艺术处理上,他也常将主笔引写伸长,仿佛是一杆挺长的戈戟,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如“神”字的一竖,“上”字的一横,“成”字的一戈,“差”字的一撇。

    此外,在字形结构上他还常常采用移位、借篆、借行、借草、换型等方法,变古意为新意,以别体写字,与唐代通行的字体有所不同。如“襲”字的移位,他将上部“淑”字的借草入楷,“勝”字的借行入楷;“恩”字中间的换型等等。可见,他将奉旨作书变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创造。

   写横,稍向右上取势,略有攲斜;竖画,行笔节奏为重——轻——重,即中部稍提锋,略呈内擪;弯钩,多用转化,前轻后重,曲圆而长,有逶迤之势;竖钩,多用折法,短而齐整,有方刚之气。无论是弯钩还是竖钩,都行笔缓慢,控制得法,稳稳收住。点画,像锐角三角形,不过从外沿看去并非直线而成弧线。当然,欧阳询楷书在线条的粗细、用力的轻重和行笔的快慢等方面,缺乏明显的对比变化,不免有些刻板发僵。

  大小扁方,浑然一章。从书法的章法布势上说,欧阳询并未遵守“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构字原则,而是在以修长体势为主导字形的前提下,大胆地使用艺术夸张手法,常把大字写得更大,小字写得更小,字形长的字写得特长,字形扁的字写得特扁。这种艺术夸张充分体现了一个大艺术家应有的胆略和气魄。这些特大、特小、特长、特扁的字俯拾即是,随处可见。它们夹杂在修长或方正的字中间,却使观者浑然不觉,并不感到零乱杂凑。这使得字形统一之中又富于变化,创造出疏朗虚和的章法美。如“润生万物”,“潤”字方,“生”字小,“萬”字长,“物”字扁。这样四个长短大小都不统一的字凑到一起,却十分匀净和谐,又有变化之妙趣。

   可见,唐太宗皇帝的这次偶然发现,竟然让欧阳询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经典作品——《九成宫醴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