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密】 钟繇楷书的魅力(2)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2-04 10:33:33

王世国/文

    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承前启后,自创了一种新书体——楷书。比起篆书、隶书来,他的楷书备尽法度,使书法的笔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他是如何做到呢?

   他把汉隶、史游的草隶、张芝的今草、刘德升的行书等多种笔法,都吸收运用于楷书之中;而且将楷书的各种笔法,如折股钗、屋漏痕、拨灯法、悬针、垂露、敛锋等,都融于一炉,对后世楷书笔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看《贺捷表》中“宣示”的“示”字上横,“蹇”字的上点,实是章草用笔;而“勢”字则是草书之态;“同”字则形同草隶。“日”“長”两字的竖画的起笔,落笔即转锋而下,有飘逸飞动之势,后世的王羲之和诸遂良等即效法这一笔法。至于其中的隶笔那就更多了。

   书法艺术特别讲究点线之美、形式之美,以及富有生气的节奏之美,就像宗白华说的,它“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钟繇的书法在把握字体点、画基本形态的同时,更注意行笔的“疾”与“涩”,两者相参相和,或缓或急,或轻或重,使得笔意生动,具有变化之妙和音乐般鲜明的节奏感。如《贺捷表》的行笔就很讲究行中有留、留中有行。“獲”字“犭”旁的第一撇,起笔沉重迟涩,行笔着实缓慢,收笔顿住向上翻出,含茹着“留”意;第二撇,则行笔流畅,出锋锐利。两画涩疾有别,一钝一利,不相雷同。再如“履”字中的四撇,左面两撇多带“涩留”之味,右边两撇则有“疾行”之势。

     钟繇的书法正是通过用笔、字画的疾涩、行留的完美结合,使得属于视觉艺术的书法,具有了听觉艺术的音乐般的节奏感。当时,人们对音乐演奏就已经具备了“行”“留”“疾”“涩”的明确的美学观念。两汉的王褒《洞箫赋》中就曾以“或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留”的词句,来描写洞箫独奏时快时慢节奏的变化;与钟繇同时代的稽康《琴赋》中说到七弦琴独奏,应当“疾而不速,留而不滞”。艺术的辩证法都是共同的,钟繇是将音乐中的节奏疾涩的美妙变化,成功地运用于书法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