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 岭南篆刻呼唤领军人物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11-15 17:36:00

  岭南篆刻呼唤领军人

王世国/文(2015年11月15日《新快报》)

      1983年6月,我国考古界有一个惊天发现:在广州市象岗山上,发现了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眛的陵墓,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及陪葬人的23枚印玺。在这些印玺中,最为珍贵的是当年赵眛专用的“文帝行玺”金印,印面有田字格和边栏,字体是小篆,笔道瘦硬,挺拔刚健,气度非凡。它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王印玺,后来成为南越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文帝行玺”以及其它出土的印玺,可以说是现今可见的岭南篆刻的最早衣钵。    

    南越王赵眛专用的“文帝行玺”金印

      然而,汉魏至明代,岭南篆刻几乎是寂寥无闻,印人中能载入史册的名家极少。但是,在沉寂一千多年后,岭南篆刻却能够在清代晚期异军突起,“粤派”篆刻可以与“皖派”“浙派”并驾齐驱,达到繁荣兴旺的高峰。

      晚清乃至近现代岭南篆刻的兴盛并非偶然,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我认为,最主要原因就是那时有一个领军人物黄牧甫。晚清黄牧甫原本是安徽黟县人,师承的是邓石如的“皖派”印风。但他两度由皖入粤,特别是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之邀,来广州主持广雅书局校书堂,并参与编辑《十六金符斋印存》。他先后在粤18年,不仅将他峭拔而雄深的“黟山派”印风带入广东,而且在此纳徒授业,刘庆崧、李茗柯、易大厂、邓尔雅、简经纶、冯师韩、陈融、欧梦良、刘玉林、容肇祖、罗叔重、余仲嘉、张凝祥、冯衍鍔等无不受其影响或是出其门下,均成大器。这样一来,岭南篆刻在黄牧甫的带领下,在继承皖派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粤派”,影响全国。

        黄牧甫: 人生识字忧患始

        邓尔雅: 般若长寿

        易大厂: 花西经阁

      在领军人物黄牧甫的影响下,近现代岭南印坛也盛极一时,冯康侯、商承祚、容庚、秦咢生、黄文宽、张大经、莫铁,吴子复、何绍甲、马国权、黄强等等,皆为篆刻大家,实力雄壮。不仅如此,由岭南印人发起成立的濠上印学社、三馀印学社、天南金石社、南天印石社等等,都是当年十分活跃的篆刻社团。

   简经纶: 在乎己不在乎人  

    冯康侯: 好怀百岁几回开  

   马国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加之岭南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便吸引了一大批外省的篆刻精英汇集广东,并在这里生活成长。例如,周国城、陈浩、黄开稼、李平、鞠稚儒、李洪涛、陈果、谢光辉、颜碧辉、吴智勇、徐子屏、车帝麟、赵永金、周南海、程二军、洪四海等等都是外省入粤的优秀篆刻家。再加上广东本土的篆刻家如黄大同、蔡照波、李俊、梁晓庄、沈永泰、周树坚、周汉标、王志敏、骆培华、许子韩、庞罗养、蔡建忠、龙锦营、容志强、钟国康、赖加林等等,当今岭南篆刻真可谓人才济济,繁荣兴旺。《广东印人解读》一书共收录当今有影响的广东篆刻家共134人。

      看起来,无论从个人艺术水平上讲,还是从高端人才的数量上看,当今广东篆刻整体实力,比起江浙、上海、京津等地都毫不逊色,但是若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广东尚难与其媲美,也与广东领先全国的经济

     大省的地位很不相衬。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缺乏领军人物,以及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专业社会组织。

     当今岭南篆刻基本上是群雄并起,各自为阵。纵有其资历、水平、能力、资源等都能达到可以领军的人物,但因其多才多艺,而视篆刻为余事,无心为印坛众人服务。有些中青年篆刻家才艺超群,跃跃欲试,但终惧资历不够,不敢出头。而且,长期以来偌大的广东,篆刻社会组织却几乎空白。鉴于一盘散沙的现状,李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双栖印社”,但并未正式登记,参与活动的印人不多,至今难有大的发展和影响。李平、车帝麟、赵永金等篆刻名家,分别创办了“中国篆刻网”等网站组织,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也只是凭借一己之力,至今也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正因为群龙无首,缺乏凝聚力,不能形成合力,所以岭南篆刻难以与江浙、京津、上海抗衡,更难影响全国,它亟待有领军人物登高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