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莫把败笔当妙笔
莫把败笔当妙笔
王世国/文
前年春天,我与几位朋友在南海王子山小聚,恰逢一老友是年六十,又属龙,便请我书“寿龙”二字。当时对着铺开的六尺宣纸,一时书兴大发,操起观音寺住持的大笔,一挥而就。“寿龙”二字一笔草成,气势连贯,当行笔至“龙”字的最后一点时,虽然笔锋已经叉开,但还是率意顺势落笔,势若高峰坠石,墨花四浅。书罢兴尽,众人惊呼称“妙!”老友更是大喜。待我定睛一看,原来那最后一点,非常奇妙,恰似一条飞鱼,活灵活现。这真是所谓“妙笔天成”,不可再得。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论书法创作的主客观条件时,有“五乖”“五合”之说,他把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视为“五合”,当“五合交臻”,这时挥毫作书,便会“神融笔畅”,产生佳作妙笔。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就是如此,他是在山阴兰亭宴集的现场,在带酒微醺之时以蚕茧纸、鼠须笔,乘兴草成,遒媚劲健,似有神助。因是草稿,文中多有涂改。所以,后来他想重新写过。哪知时过境迁,再写时,刻意求工,反而是“屡书不及”,完全没有了原稿的神采气韵。
由此可见,书法家的“妙笔”往往得之于须臾或偶然之间,这种艺术创作灵感仿佛如灵光乍现,稍纵即逝,不可复得,难以复制。它是非理性的,只存在于书法家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同时又依赖他长期的潜心修炼,得之于有意于无意之间。即使是书者自己往往都难以复制,他人如果要刻意追求这种“妙笔”,则如刻舟求剑,往往会弄巧成拙。
宋代黄庭坚善写草书,而且他有时更是用极软的鸡毫写字。“唯其软,则奇怪生焉。”所以,他书写的笔画线条多有曲折,如他写的《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中,有时妙笔生花:那线条像是“惊蛇入草”,蜿蜒崎岖,仿佛从空中荡漾而来,但又不失圆劲,内含筋骨。的确,像黄庭坚这样的大书法家,时出“妙笔”,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是,这种“妙笔”决非刻意求得,而是要在书法家能够达到“心”“手”两忘之时,才可能出现。所以,黄庭坚深有体会地说:“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纵观书法史上大师巨匠,他们确有一些生花妙笔,有时简直就是妙手天成,使他们的作品成为“独特的这一个”,甚至是连他本人都难以重复,让人叹为观止。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有时因为他们书写时不是“五合交臻”,而是“五乖同萃”,这时便有可能出现败笔,甚至败笔连篇,难成佳作。所以,我们欣赏和临习古代名家书作的时候,在赞叹其生花妙笔时,也要辨识其败笔,不可不加取舍,甚至将败笔看成是妙笔。这样话,那就是像鲁迅说的那样了,把“红肿之处”看作是“艳若桃花”,岂不贻笑大方。然而,当今书坛还真有其事。
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局部)
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曾经因社会动乱,颠沛流离,困居乡里,穷愁潦倒,全靠卖字或亲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尽管他已无钱购买好纸佳墨,但还是创作出《赠汤若望诗册》。他书写时因为纸墨不好,心绪不佳,这幅诗册中多处出现落笔时“跑墨”现象,成为完全破坏了笔法线条和字形的败笔,即成“墨猪”。对此他深感遗憾和愧疚,并在诗册中特别标注说:“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不嘉耳,奈何!”哪知,当今有人见了竟将败笔当妙笔,仿佛天才发现,惊呼为王铎精于用墨,是他的一大创造。甚至有一位著名学者也加以鼓吹,美其名曰“涨墨”法。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书法家也如获至宝,刻意模仿,在他们的作品中故意把有的字弄成一个大墨团。如此败笔,竟被指为“涨墨”法的妙笔,达到了他们要吸引眼球的目的。呜呼,今日书坛之怪现状要是王铎地下有知,定会笑尔等无知,忍俊不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