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 大字书法不能这么玩
大字书法是对榜书、题署、署书、擘窠书、撮襟书等的总称。东汉时期的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辞赋和书法,特设鸿都门学,广召学生,无论贵贱,都可来学习,成绩优秀者,便授予官职。此外,他还征召数百位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于鸿都门,举行书法大赛。结果,南阳的师宜官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他善写隶书,大开大阖,如鹍鹏展翅,字大径丈。所以,师宜官是中国书法史上善写大字书法的第一人。
曹操隶书大字:衮雪
纵观中国书法史,要说大字书法,当然是明代最为兴盛。穷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尚俭朴,非常重视大字书法。他令台阁书法家将往圣名言用大字书写在宫廷墙壁上,以便让文臣武将时刻学习铭记。他认为这些大字书法远比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绘画要好。另外,明代曾两次建都,每一次建都要大兴土木,无论是宫廷官府,还是官员住宅、商贾店铺等,都需要重新题写牌匾、楹联。由于社会上对大字书法需求巨大,一时间,善写大字的书法家如詹希元、胡广、朱孔昜、陈登、黄养正、夏昶、程南云等,驰誉朝野,占尽风光,成为当时书法明星大腕。明代大字书法的兴盛,还因为几代皇帝都喜欢书法,又善写大字,还常常亲自殿试地方推荐来的书法人才。殿堂之上时间紧迫,应试者自然是写几个大字最合时宜了。如洪季和、沈应奇、张文宪、李世屿、李东阳等,都是那时由皇帝殿试过的大字书法神童。
不过,古代的大字书法要是与当代“展厅艺术”催生出来的大字书法相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若是师宜官、詹希元、朱孔昜、李东阳等人还活着的话,见了如今的大字书法一定会瞠目结舌,自愧不如。当代书法家已经开启了一个“超大型作品”的时代。
一位博导、教授级的当代书法大腕,为我们生动绘出他书写5米宽、13米长的“超大型作品”的情形:“一支大笔,碗口粗,一只手掌都围不过来,掂在手里,有十几斤重,蘸上墨,则有20斤到30斤重......超大的笔,当然要有大的墨桶,普通的墨池砚台,还不够放(浸)一半毛笔笔毫。因此为求笔酣墨饱,都用大桶墨。一缸一桶墨,一支大笔蘸下去,一半墨汁被吸走了。当然这支笔也变得沉重无比。普通一个顿笔挫笔,要花出比常规方式多几倍的力气。”当然,这样“超大型作品”只能在厅堂地上或广场上写。
蘸满墨汁的毛笔有几十斤重,岂是一个文弱书生能够掌控得了的?更何况为求“笔酣墨饱”,挥运起来,自然是满纸墨滴墨点;一笔下去,肯定是“墨花四溅”。这样完全不受书写者控制的笔墨线条,写出来的字还叫书法吗?这种乌糟邋遢的“超大型作品”,不过是涂鸦而已,可偏偏还要美其名曰:“运动感”“冲击力”“力量与速度的表现”。他哪里知道,古人若写特大榜书,不是要将毛笔饱含墨汁,恰恰相反,而是要少蘸墨,甚至以“飞白”作书,这样才能避免满纸墨汁淋漓。
其实,大字书法不能这么玩。书法家应当追求的是艺术的美感,而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认为,书写这样的“超大型作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而更像是一种表演艺术,若说得更通俗点,那就是写字杂耍。
书写这种“超大型作品”成本高昂,可不是一般的小老百姓能够玩得起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书法依然是文雅之事,无需这般粗憨蛮大;爱书、习书、作书还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创作激情的表现也并不在于字势的张狂和字幅的巨大。你看,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并不大,它们不是依然可以让人感到书家澎湃的激情,让观者惊心动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