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篆书不是画出来的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6-28 17:11:45

                                   篆书不是画出来的

      王世国/文(《新快报》2015年6月28日)

      日前,一位佛门弟子拿来一个手卷给我看,说是东莞一位女信徒写的,她虽无多少文化,但是爱好书法。我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幅用篆字抄写的经文长卷!篆书历来是一种“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康有为)的书体,而如今伴随着书法艺术的复兴,在许多书法培训班和青少年书法大赛上,经常可见小小少年篆书写得像模像样;各地举办的书法展览中,篆书也成为许多人经常采用的书体;一些院校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也纷纷执笔作篆,凭借专业优势,一跃成为篆书书家。

      出现恰似当年康有为说的“三尺竖子皆可操笔作篆”的局面,的确可喜可贺。可是,千古为难的篆书艺术,仿佛一夜之间竟变得如此容易,又不能不发人深省。因为,仔细一看如今许多人写的篆书,只是描画出篆字字形、仅具篆字的皮相,而无结字之灵动、线条之遒劲、转折之圆通、墨色之变化、气韵之生动。若是作为一般的书法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篆书艺术的追求者,就应当明白:篆书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
      画篆者,古已有之,北宋章友直便是顶尖高手。他性格不羁,不愿意走科举道路,而以篆书名世。皇祐年间,有人对仁宗皇帝说:“章友直善篆,与李斯、阳冰相上下。”遂召试,果然了得,就让他到翰林院做文书工作,专门书写篆字。翰林院的待诏都是书法高手,心中自然不服。章友直来到翰林院时,待诏们都来见他,说道:“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章友直明白这是要试他的身手,于是他命人粘纸各数张,研墨濡毫,挥毫画了两张图:其一是横竖各画了19画,成为一个棋盘;其二是画了10个圆圈,环环相套,就象一个射箭的靶子。两幅图的笔画粗细、间架疏密,不失毫发,且都是一笔而成。在场的待诏们见了大惊,目瞪口呆,个个叹服再拜后离去。

      古话说:“篆只一笔”,即行笔时只是水平移动,不加提按。可以说,在各类书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古老、最简单。章友直用篆书笔法画棋盘,横画水平、竖画垂直,布白均匀;画圆圈,环环相套,一笔而成,婉转圆通。这些都足见他篆书笔法的功力深厚。然而,这只是“画篆”而不是写篆。张征说:“昔人作篆如李丞相、李少监、徐骑省,皆写篆非画篆。是故用工至易,如神行乎中。至陈晞、章友直、文勋辈,濡毫泄墨,如圬如画,是故笔痴而无神。”

                                              清代邓石如: 窗如明镜心如水,花有清香月有阴

      可见,秦朝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这些篆书大家,他们的篆书是写出来的,而写出来的篆书看起来轻松自然,字有精神;而宋代陈晞、章友直、文勋等,他们的篆书是画出来的,而画出来篆字看起来线条呆板,字无生气。至于像清代王澍将笔头扎起来,或者像孙星衍干脆弃笔而用绸子搓成的小卷来写篆书,更加可笑至极。

      今天,书法字典可谓应有尽有,网络查寻也十分便利。因此,许多人尚不懂“六书”,也不读《说文解字》,更不识古文,也可以照葫芦画瓢,写起甲骨文、金文、小篆来。而要知道,这种不讲究篆书的笔意和神韵,只描画从字典上查来的篆字的结构形状,就是“画篆”。它抛弃了篆书笔法,“画”出来篆字没有笔意,毫无生气,是不可取的。

      那么,写篆又当如何?孙过庭指出:“篆尚婉而通。”写篆书一是要重视用笔,最好是要能以柔毫写篆,以腕运笔,中锋行笔,纯用笔心,不偏不倚,备尽转折;写出来的线条虽然单纯,但要婉而劲、通而节,富有质感,特别是笔画的转折处要婉通流美、韵味十足。二是要写出心意。写篆书要心平气和,不急不历,书家要通过那看似简单的“平移”笔法,表现出沉静、稳定、庄严的心性。三是要写出篆书特别的美。篆书简约而不简单,古老而又神秘。书家就是要能写出它的“单纯的崇高”和“静穆的伟大”。这才是篆书特有的神韵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