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37:“晴耕雨读”的客籍书法家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5-24 17:08:18

   “晴耕雨读”的客籍书法家

                                                 王世国(《新快报》2015年5月24日)

    当今,在大大小小的展览中,“全国书法名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等等名头泛滥成灾。而上个月在广州举办的“叶选宁习字展”,可谓一反常态,以“晴耕雨读”为题、以“习字”为名。然而,当观众走进展馆时,看到的并非真的是习字、习作,那遒润苍劲的线条、酣畅淋漓的使转、点画分明的结体、苍茫磅礴的气韵,无不显露出书家长期浸润书法传统而积累起来的功力,以及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叶选宁高超的书艺和谦逊低调的品格,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我想,叶选宁正是当今客家书法的杰出代表。

   岭南文化主要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汇聚而成,三者有同有异,三分天下。客家文化树大根深,它植根中原文化。因为,客家人最初是由中原南迁而来北方人,甚至今天还有一些广东人把岭南以北的省市来的人,都称之为“北佬”。如果从秦始皇派遣赵陀南下算起,两千年里,不断有北方人南迁,在岭南落地生根,成为这里的客家人。我也是北方人,也可以算作新客家人吧。

      由北至南的迁移文化,使得客家书法家一般不会固执己见、固守一隅,其书法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他们虽然身在岭南,书尊“二王”,但是对秦篆汉隶和北碑书法依然怀有极大兴趣,能够兼融南北书法之长。清代宋湘能够“随手取物书之,不用笔而古意磅礴”;民国叶恭绰融碑入帖,笔势开张;现代的廖蕴玉“旁采甲骨、金文、北碑之精华”;如此等等。”对北派书法的天然兴趣,可能是客家书法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吧。

    王世国行书,四尺五言联

    客家人骨子里是中原儒家文化,虽然曾居南蛮之地,远离京城,但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所以,他们是十分看重文化传承的一群人,决不会数典忘祖。这表现于客家书法中,那就是客家书法家对于传统书法经典心摹手追,孜孜以求,那一点一画,下笔有由,一招一式皆讲法度,不会信手涂鸦。就当代书法家而言,李小如以二王为根基,兼习文征明及晋唐写经;丘仕坤醉心于黄道周折锋争拗的体势;廖炳训、廖晓鹏刻摹于古玺汉印。对经典的取法和传承,磨砺出他们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力。

       客家人以耕读传家,视读书为走出穷乡僻壤的唯一出路,读书明理、读书修身、读书致仕、读书济民的信念,早已植根于客家人的心中。因此,客家书法家注重读书养气,他们虽然曾来自乡野,但是工流产其书法并未因此变得粗俗狂野,相反却因喜爱读书,而自然带有文气。我们看到,尽管叶选宁也曾有过坎坷遭遇,但是他因为有着“晴耕雨读”的勤勉进取的精神,为他的草书注入了浩然正气和郁勃文气,避免了狂野和荒率;而钟东的书法也充溢着书卷气。

       改革开放以后,岭南不再是贫穷蛮荒之地,它变得富饶、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北方人主动迁居至此,成为新客家人。其中不乏书法精英和豪杰之士,如曹宝麟、陈初生、郑荣明、祁小春、陈志平、蔡显良、吴慧平、方孝坤、童志雄、谢光辉、朱圭铭、靳继君、李静、车帝麟、赵永金、李平、凌征伟、朱启明等等。就像当年客家人到一地便开垦一地一样,他们也在岭南书坛勤奋耕耘。

      当代书坛上这些新客家,正值书法创作研究的盛年,而且眼界开阔,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一方面,他们秉承了客家书法兼容并蓄、注重传承、讲究学养的固有特点,另一方面又有着客家人的拓荒精神,在书坛上屡创佳绩。他们除了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以外,祁小春、郑荣明、陈志平、蔡显良等人斩获全国书法研究和评论大奖,还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书法学术社团-----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凝聚起一大批书法学术精英,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书法社团之一。此外,郑荣明创办广东省岭南书法院和“中国书法评鉴网”,童志雄创办广东省艺坛书画院和《艺坛》报、李平创办“中国篆刻网”、车帝麟创办“中国书法网”,赵永金创办“深圳市书法院”,他们虽然仅凭一己之力,但是也在全国书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当今,客家书法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