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王世国专栏【经典解密】 王铎为何四百多年名气不显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5-21 17:07:24

2017年5月21日《信息时报》艺术周刊专栏文章

    明末书法家黄道周对王铎的行草评价极高,说可以“抹蔡(襄),掩苏 (轼),望王(羲之),逾羊(欣),宜应无如倪鸿宝者。”当代启功对他的评价也是:“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可是,就在从清代至近现代四百多年里,王铎名气并不显著?这是为何?

    王铎书法卓然成家是在50岁以后。在此以前,王铎身逢乱世,书名不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他52岁接受南明福王的任命,赴南京任礼部尚书后,这才广为人知,请索其书者日众。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记述了王铎为阮大铖题榜书“咏怀堂”,以及在南京名刹报恩寺以大楷书写了“庄严法界”四字等。

    55岁以后,他的草书已登峰造极,他相当自负,目空一切,连怀素都不放在眼里。他在《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如图)后写道:“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忽。”确实,他大大发展了怀素以来的草书艺术,克服了传统草书中锋平移的单调笔法,代之以提按顿挫、八面出锋,大大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可惜,当时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王铎书法的创造与革新的意义;而且在明朝急剧没落的乱世,大家关心的只是即将亡国的命运,而

不是书法艺事。

    由于中国人向来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而王铎投降清朝,人们自然卑其气节,因人废书,对他晚年书法大加攻击。如王宏撰说:王铎“晚年为人略无行,书亦渐入恶趣。……写字颇多,益纵弛,失晋人古雅遗则。乃知书品人品,相为表里,不可掩也”。这不仅从人品的角度来批评王铎,而且还从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出发来大肆抨击。这可以代表当时乃至后世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难怪王铎在55岁时书写《唐人诗卷》后发出不平的哀号:“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政治上难为世人所容,书法上也遭到诋毁。这等于把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拿走了。连喊三个“不服”,是他胸中多年积压的郁闷和不平的喷发!

康熙年间,皇帝独崇董其昌书法,人们影从成风,自然不会喜欢与董书背道而驰的王铎书法了,王铎书作大受冷落。而后乾隆时代,皇帝又特别喜爱赵孟頫书法,并且为了提倡“忠贞不贰”,特把明朝降清的大臣,在《明史》中列入《贰臣传》,这等于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高宗还取消了王铎“文安公”的谥号,把王铎的著作也列为禁书。这样,王铎书法的声名遭到了更大的厄运。

    可见,长期以来王铎书名不显,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的。艺术家的创作尽管与他的生平有一定关系,但完全因人废书是错误的。艺术作品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更多的是受着艺术家的心理情绪和性格气质的影响,而较少受艺术家现实政治行为的支配。王铎的书法艺术在明清之际的书法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它是明代中期以来的浪漫主义草书最终汇合的大河。他以自己独特书风对书法传统提出了挑战,其创造革新的功绩不可抹杀。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炽烈的非理性、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不仅滋养着清代书法家,同时也给当今中国书法发展以有益的启迪。

    如今,王铎的书法已风行天下,广为人知,享有崇高的地位,人称“神笔”,追摹者众。王铎书法传到日本,也引来追随他的庞大人群,其中村上三岛、木村知石就是因学王铎书风而卓然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