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也许你家就有书法神童
也许你家就有书法神童
王世国(《新快报》2015年5月17日)
常听朋友说起家中上小学的孩子:“这孩子很聪明,那些试题他都会,就是考试粗心,才作错了,不然肯定考一百分。”每当听到这话,我都会说:“让孩子学书法吧,他就不会粗心大意了。”因为,书法是培养孩子沉静、安定、专注品格的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孩子如果拥有了这种品格,那么今后他几乎可以做好任何事情。所以,让少年儿童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写毛笔字,更是可以塑造一个有着良好品格的人。
那么,多大的孩子学习书法比较合适呢?一般说来在7岁左右,王羲之就是7岁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当然,也有例外:康有为11岁时在学习闲暇,才开始摆弄毛笔,临摹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的书帖;家中贫穷的邓石如,14岁时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才开始对书法、金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清代书法大家。更有甚者,明代书法家董其昌,17岁之前字还写得很差,在会试时考官因其书拙,将他降为第二,受此刺激,他才开始认真学习书法。
与其它艺术种类一样,书法艺术在执笔运笔、结字造型,以及对线条质感、整体空间的把握等方面,也需要天赋。一些儿童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和超乎寻常的禀赋,近乎书法神童。他们精彩的表现,甚至令成年人都自叹不如。而作为家长或老师,应当注意发现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不过,这些书法神童各有不同,有的还大有童趣:
有的书法神童人会对文字特别敏感,对书写特感兴趣,自然会很早就开始学习书法。明代眉州的许廉才3岁大的时候,经过州府,在城下歇息时,抬头看见城门上的匾额“眉州”二字,竟触发了对书法的兴趣。他用手指在地上一笔一画地摹写起来,宛然成书,从此资性朗悟,喜欢上了书法。
有的书法神童学习书法时十分投入,全神贯注。王献之7岁从父学习书法,一天他正在临摹书帖时,王羲之悄悄地走到身后,伸手去拿他正在写字的毛笔,竟然没有拿到。看到献之执笔稳当,精神专注,王羲之感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后来他果然成为与父亲并称“二王”的大书法家。
有的书法神童善于随机应变,再刁钻古怪的难题,都应付自如,考不倒他。明代正统年间,有一位书法神童到京城参加书法选秀。考官想戏弄他,于是出了个难题:给他一块一丈多长、一米多宽的红丝罗,要求写一个字,字的大小要与这块红丝罗一样。只见这孩子将这块红丝罗铺在地,望着它凝神静思了好久,然后拿起笔来,从上到下写了一竖,与红丝罗一样长,而后在一竖的右边写上一点,遂成为一个大大的“卜”字。在场的观众无不惊骇,遂传为佳话。
有的书法神童心理素质极好,又聪明绝顶,反应灵敏。明代李东阳4岁时就能书径尺楷体大字,而且特别聪明,善于对联。皇帝知道后,想当场考考他。那天,矮小的李东阳由太监扶着他迈过宫殿的门槛。皇帝见了打趣道:“神童腿短。”李东阳应声对道:“天子门高。”皇帝大笑,让他写“麟”“凤”“龟”“龙”等10多个大字。写罢,龙颜大悦,将他抱到膝上坐着,赐给他珍果吃。
有的书法神童很懂规矩,特别乖巧,又会讨好考官,很令人喜欢。洪锺是个书法神童,4岁随父入京时,来到山东临清,看见牌坊上的大字题额,便向父亲索要笔墨自己来写,马上写得像模像样。到了京城以后,竟和父亲一起在街市上摆摊卖字。明宪宗听到这个消息很好奇,遂召他来殿试,要他书写“圣寿无疆”4个大字。洪锺面对地上铺开的纸张,久不下笔。皇帝很纳闷,问他:“难道有不会写的字吗?”洪锺叩头答道:“臣非不识,此字不敢于地上书耳。”皇上听了哈哈大笑,命内侍抬出案几,铺好纸,洪锺一挥而就。
其实,这些神童都不神,他们只是得益于文化的传承、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说不定你家的孩子也是个书法神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