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6:官员书法沦落令人深思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4-05-11 11:39:49

 官员书法沦落令人深思   
 
                          王世国/文(《新快报》2014年5月11日)

 
   
    唐代书法家张旭任常熟县尉时,有一位叫陈牒的老人常来县衙门告状。张旭既判去,过几天他又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再来告状。如此这般,张旭一次次地批状子,写得烦了,大怒:“你为何因一点点小事多次来打扰官府?”老人只得实言相告:“因喜欢您的书法,想自家收藏一些,本不是为了告状。”

   中国古代像张旭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书法家比比皆是,书法既是他们的挚爱和追求,同时又与他们的公务活动密不可分。秦朝丞相李斯精于书法,并创制小篆;汉丞相萧何擅写榜书大字;魏国书法家钟繇仍曹操重臣;晋时书圣王羲之也官至右将军;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部长级的大官,而又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

   书法在两千多年里,它就是中国文人和官员的文化面貌。特别是隋唐建立以“声、言、书、判”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后,书法更是文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这样一来,官员擅长书法甚至成为书法家,就一点也不稀奇了。我曾在广州广雅中学内看到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慈禧太后报告创办广雅中学的奏章,书法朴茂端严,很有苏东坡书法的神采,足以使今天许多以书法家自居的人看了汗颜!

   不仅如此,在实施严格的科举制度以后,通过科举选拔出来官员绝大多数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都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上至丞相,下至县吏,多能舞文弄墨,甚至以诗文名家,流芳百世。

   古代官员书法家常以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而自豪。郑板桥的一方印章就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苦历程啊!而极少数通过推荐或捐款获得官职的官员,无论多有才华,还是常常遭到同僚鄙视,内心自卑而又痛苦。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屡试不第,直到52岁才因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任“翰林院待诏”这样一个月薪只有五石米的小官。最后,因他非进士出身,常受同僚们的歧视和排挤,还是辞职返乡了。

   近百年来,科举废除,毛笔废弃。千百年来曾经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必须掌握的书法,当年几乎再普通不过的写毛笔字,竟成为一种专业美术艺事和可以向世人炫耀的特殊才能。由于一些官员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和缺乏书法的基本功夫,官员书法似乎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丧失了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书坛的统治地位。而今还能以书法名世的官员,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十分喜爱书法或受家庭影响,长期对书法孜孜以求的人。不过,近百年来,除了民国时期的于右任、新中国的毛泽东的书法产生过大的影响之外,官员书法再也没有开宗立派的大家了。


   然而,人们对官员书法的热捧却一点也沒有减弱。我们看到,有些毫无笔法功力,写得丑陋粗鄙、寒酸委琐的官员手迹,被高悬在楼宇、门楣、大堂、客厅,以及一些书画展览的首端。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人们推崇的并不是那些官员的书法,而是那闪亮的名字,以及那名字背后的职位和可能带来的利益及庇护。在一些雅集笔会场合,也常有官员挥毫作书,瞧那架式和气派仿如书法大家。一番龙飞凤舞、信手涂鸦写罢,官员作满意状,笑着环顾左右,众人立刻心领神会,逢迎叫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今天的大众对书法认知和感受水平的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今天的大众对书法认知和感受水平的缺乏。其实,对这样一些官员书法大可不必以书法论,只当是他们打球、跳舞一样的业余爱好即可。

    呜呼!何曾想到,统治中国书坛数千年的官员书法竟落到如此地步,不知是书法之幸还是书法之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