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收藏周刊”专访王世国:岭南书法已走进新时代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发布时间:2019-07-07 13:48:04


随着《新快报》“收藏周刊”对书法话题的深入探讨,业界对岭南书坛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近日,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世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康有为“尊碑抑帖”的思想过于偏狭,曾影响了岭南书法的创新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书坛尽管没有形成书派,但当今岭南书法已走进新时代。由于许多“新客家”书法家的加入,岭南书法特别是书法评论和书学研究已走在全国前列。
——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


                      康有为行书五言联


岭南书坛缺乏具有共同审美理想的领军人物,难以形成书派。


 收藏周刊:最近,康有为碑学思想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您如何看待康有为对岭南书法的影响?
 
王世国:作为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我十分感谢“收藏周刊”对书法艺术的持续关注。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巨匠,也是近代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之一。特别是他的著作《广艺舟双楫》及其倡导尊碑抑帖的书学主张,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场革命运动,开创了近代书法的新风气,影响深远。岭南是康有为的故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都依然在他碑学思想的笼罩之下。当代岭南书坛碑派书家众多,例如容庚、商承祚、秦咢生、陈初生、李远东等当代名家都无不受他影响。当然,“尊碑抑帖”的思想过于偏狭,也影响了当代岭南书法的创新发展。上个世纪后半叶,北方书坛逐渐走上了碑帖融合的道路,甚至是“师笔不师刀”,追求笔墨意趣,带了书法新风。而岭南书坛依然固守碑学,甚至排挤外来书家,导致一度落后于北方书坛。
 


                           商承祚《秦隶册》

收藏周刊:容庚、商承祚在金石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建树影响了岭南书法的发展,您如何看他们的书法成就?
 
王世国:容庚、商承祚同为中山大学教授,首先是学者,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造诣高深。他俩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书画著录、碑帖考证等方面都有丰硕成果,特别是商老参与了郭沫若发起的《兰亭序》真伪论辩,发表论文,“不敢苟同郭说”,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他俩将康有为的碑学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教书育人,陈永正、张桂光、陈初生等当今岭南书坛的执牛耳者,都出自其门下,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岭南书法的发展。书法是写字,作为古文字学家的容老、商老,甲骨文和金文书法是其所长;特别是商老的秦隶是为独创,写得秀劲质朴,浑穆凝炼。但是,书法又不仅仅是写字,更是艺术。它需要“功性两见”,仅仅是古文字和书写功夫深厚还不够,还要能够在笔墨书写和文字造型中表现出艺术家的性情。可惜,二老的书法犹如学者般严谨,不免过分拘束端正,如排算子,结字和线条欠缺变化之妙,缺乏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大概也是许多学者型书法家的通病。
 

                      容庚金文五言联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岭南是否有“书派”,如果有,岭南书派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王世国:书法流派的形成,需要区域内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社会风尚的影响,特别是要有领军人物。在文化相对封闭、人口很少流动的农业文明时代,容易形成地域性的流派,如明代的“吴门派”、近现代的“海派”等。近代岭南虽然出现过康有为、梁启超等影响巨大的“碑派”书家,但是他们成名后的书法和社会活动均在北方,就是容老和商老也是解放前后才返回广东,且改革开放前不重视书法,而后他们都已老矣。这就导致岭南书坛缺乏具有共同审美理想的领军人物,难以形成岭南书派了。相比之下,岭南画派有居廉、居巢、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领军,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等跟随继起,影响全国。不过,尽管没有形成书派,但当今岭南书法已走进新时代。由于许多“新客家”书法家的加入,岭南书法特别是书法评论和书学研究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关老的书法很有性情,而黎老的功力稍胜一筹


 收藏周刊:从书法的角度看,您如何看关山月、黎雄才的书法?
 
王世国:关、黎二老是国画大师,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但是书法的笔法毕竟不同于绘画的涂抹,结字也不同于绘画的造型。如果画家认为他经常使用毛笔,随手写出毛笔字来便是书法,这是对书法的无知。书法与国画一样需要专门、长久、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方能成功。关、黎二老的书法可以视为“名人书法”,不能以书法论,其书法线条多无质量。若真要论之,关老的书法很有性情,但是稍欠功力;而黎老则功力略胜,但缺性情。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当是“功性两见”。现在有的画家还没有关、黎二老的功夫,却到处以书法示人甚至谋利,其实他们的书法还没有入门。
 

                关山月行草诗轴

收藏周刊:前段时间,业界曾有“书法是否写字”的争论,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否存在矛盾?
 
王世国:书法当然要写汉字,否则便不是书法,可能成为抽象画。这是它艺术特质的规定性之一,也使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过,书法中的写字不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而是以创造书法形象为目的。奇妙的是汉字每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书法家是以此为基准,用变化的笔墨、点画、线条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书法形象,从而体现书法的艺术性。所以,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并不矛盾。
 
收藏周刊:现在有一个现象,有人一味追古,有人一味创新,怎样的书法才是好书法,有没有标准?
 
王世国:一味法古和一味创新都不可取。只有在充分汲取书法经典营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发展;也只有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新的面貌,这样的学习和取法古代书法经典才有意义。
我认为,作为一种艺术,书法应当有它基本的艺术评价标准。书法的好与坏就是看它的“技”与“道”:
先看“技”:好的书法必须具有纯熟的技艺。它能精确熟练地运用平移、提按、使转等多种笔法;点画线条有风骨、有质感;结字造型准确而又有变化之妙;整幅字笔墨气韵生动,章法完备。
再看“道”:即隐含在一个字乃至全篇之中的“门道”。好的书法是有思想的,通过笔法的轻重缓急、线条的曲直正侧、点画的断续向背、结字的开合斜正、墨色的浓淡干湿、章法的虚实呼应等等,表现出了书家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
“技”“道”交臻,就是好书法;若有“技”无“道”,那可能成为“馆阁体”。
 

                            黎雄才行书七言联

书法是认真写字的雅事
书法创新不能拔苗助长

 

收藏周刊:书法界各种创新搞怪的“丑书”、“吼书”“女体书”等等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应该容许书法的创新,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书法的侮辱,真正的书法,有哪些规范和规则? 
 
王世国:书法最起码应当是认真写字的雅事,而那些“吼书”“射书”和搞怪的“丑书”等等,不过是庸俗不堪的写字杂耍,是跳梁小丑般的写字表演,不是书法,更不是书法的创新。真正的书法创新应当是不同于传统的个人风格的创造,它要求书法家在“技”与“道”两个层面上的不断修炼,而不是哗众取宠。
 
收藏周刊:都说现在的书坛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有很大的危机,您认为现在书法创作面临哪些问题?
 
       王世国:我认为,现在书法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的焦虑”。一些人急切地想超越古代前贤,在书法创作中从笔法、结字、墨法和章法等方面彻底地反传统。他们舍弃传统、经典,反而求诸于古代工匠、刑徒、经生甚至民间“素人”之书,力求创变、创新、创造,书写出与前贤不同的新面貌,希望青史留名。在数千年书法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书法家对创新如此焦虑,这是一种时代病。要知道,艺术的创新和个性风格的建立,是随着书家技艺的日益成熟和对书道的逐渐领悟而自然发生的,它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
 

王世国行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收藏周刊:业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目前书坛的理论研究极其欠缺,批评文章多数是吹捧的,您如何看“书法理论缺席”这一论点? 

      王世国:的确,与书法创作的热火朝天相比,书法理论研究显得寂寞得多,理论思维原本就没有挥毫泼墨那般痛快。不过,书法家们一定要明白,如果没有学术修养,那么他终究不能成为书法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广艺舟双楫》,仅凭那“烂草绳”(白蕉语)般的康体字,康有为在书史上能有如此的地位和影响吗?所以,当代书坛一些人一门心思钻研书法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殊不知与绘画等艺术不同的是,书史上对书法和书家的评价,永远都是综合性的,除了其书法外还包括他的学识修养、社会地位、人格品行等。爱听表扬话是人性的弱点,评论家碍于情面,在文章里违心地说些好话,这很普遍。我们倡导“不虚美、不隐恶”,评论家应当涤浊扬清,引导书法创作。

 
王世国简介:自号“八公山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广州美院客座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等级考试考官。

(原载2019年7月7日《新快报》,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