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时代》对王世国先生的报道:不饮咖啡效鲁公(2014年第2期)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发布时间:2014-11-03 12:21:07

不饮咖啡效鲁公(《侨时代》2014年第二期 )
 
 
    2012年,对王世国来说是美好的一年,由他和几位书法评论界的朋友共同发起的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成立了;同年,他的家乡安徽寿县,也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 “怀(远)诗、寿(县)字、桐(城)文章”在中国享誉已久,王世国就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这以“字”闻名的墨香四溢中。他的童年伴随着八公山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一起长大;一起长大的,还有他沉淀于心的书道。
 
书法缘分
    王世国与书法的缘分,似乎是注定的。 小时候的王世国,很顽皮,常拿着注射器爬到屋脊,往路人身上喷水。母亲为此头痛不已,屡教不得法。然而,一杆毛笔却让他安静了下来。“当我拿起毛笔,我就完全沉浸在一点一划的黑白世界里。” 王世国练字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叔叔——安徽著名书法家王家琰。“他告诉我如何下笔,如何处理一幅字的干湿浓淡,如何选择师从对象,‘向谁学?不是向我学,而是向历史上的名家学’。”叔叔的一番话,为王世国习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种子埋在了心里,但并没有马上遇到甘霖。那时适逢“文革”,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他随着父母城里乡下几度搬迁,上学路走得磕磕绊绊。“十二三岁的年纪,昔日小学同学已在中学课室里学习,我却在同一所中学里做泥瓦匠,修房子。”隔窗看着自己的伙伴在教室里读书,那是王世国心酸而又难以忘怀的记忆。 世事多变,颇费周折后,王世国又峰回路转地进入寿县二中读书。 可谓机缘巧合,在这所清代大家梁巘讲学并担任院长的循理书院旧址,王世国的书法缘又续上了。 一天,王世国和伙伴们发现,学校的一座小院里,那斑驳的用红漆写满洋溢革命激情语录的回廊墙面上,年久干燥的黄色泥巴掉了几块。“墙上有碑刻字迹!”他和伙伴们抢着把泥巴一块块敲下来,越来越多的碑刻显露出来。“黄泥巴掩盖的是一条星光闪耀的碑廊,清代书法家梁巘所制,其上是他所收集摹刻的历代名家碑刻,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董其昌……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效法自然的书法。”“碑廊里有30多块碑,在那个书本匮乏的年代,这些名家字帖实属难得。我一页页拓下,裁剪成册,开始临摹,走上了向古圣先贤学习的道路。”王世国认为,正是与这些艺术瑰宝的相遇,他的书法之路才没有走弯路。
 
书法精神
    王世国的书法之路并不平坦,如同那个动乱的年代。 读了几个月的高中,王世国又辍学了,这一次离开学校的时间更长,因为他要下乡插队去。从放牛娃到生产队长,在寂寞得让人惊悚的乡村,王世国像大多数懵懵懂懂的知青一样,亲近着土地,想不到未来。 此时,书法成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上山下乡的这些日子里,是书法陪伴我度过那些寂寞的夜晚。”王世国回忆起下乡的时光,除了劳动还是劳动,天一黑,劳动结束,就是无尽的心灵空虚。“我就写字临帖。”燃起如豆的火油灯,王世国提起笔,在摇曳的灯光中,与先贤对话。 直到后来,王世国返城,也迎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
    高考复习期间,书法成了王世国深夜攻读的提神“咖啡”。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他往往学至凌晨。困乏难挡时,他就拿起毛笔,写上二十分钟,提神聚气,继续读书复习。 1979年,王世国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6年,攻读完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王世国留校任教,后来又先后在华南师大、广州市业余文艺大学、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广州分校等多所院校教授书法课程,大受欢迎。如今,那些听课的学生中如卢瑞祥、谢春玲、郭亚明等都已成了当今书法名家。 由王世国讲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介”课程,不仅得到学生的喜爱,还得到同行的赞誉。一些人提议他把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整理成书。 1989年,在仅10平方米的寓所里,王世国开始写书了。当时其夫人临产,岳母过来帮忙,家里实在太挤,他的“工作室”只能安在室外的走廊上。“一张椅子当桌子,一个小板凳,写至鸡叫,我的腿已难以站立。”1991年,王世国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就在这一椅一凳的日子里挥笔写就。 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当时中国对历代书法家系统评述的空白,多次重印,并获得广东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2005年,王世国又花了三年时间重新修订,还增加了每一幅书法名作的年代和收藏记录,并增加了书法家的目录索引、著作索引,工程可谓浩大。2008年该书再版面世,次年又再重印。
 
 书法责任
    虽然身兼多职,公务繁忙,王世国依旧坚持天天练字。 他曾戏作两句诗:“他人午梦我走笔,不饮咖啡效鲁公。”挤出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书法。渐渐地,王世国的努力与勤奋让他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有力量、有气势、有美感,被业界评价为“风骨雄健气凌云”。字里行间,他把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说过:“草贵流而畅。”提笔蘸墨,王世国苍劲的笔锋游走于宣纸,龙飞凤舞的率性落笔透露出气韵承转、点划提按、关联呼应的深厚功力。 “提按在书法的笔法中非常重要,有了提按就有了线条的轻重粗细、有了墨色的干湿浓淡,有了行笔的快慢徐疾,终构成作品的风骨、节奏和韵律。节奏是书法生命的表现。书法本质上表达的是自然之道,大自然就有节奏:阴晴圆缺、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行笔每一次‘提’是一次飞跃,每一次‘按’是一个落点;在提按时,落点要准确,承接要稳当,彷如杂技中的空中飞人,这边飞跃而出,那边准确接应,方能成就艺术美感。”他为书法的美陶醉。 深谙书法精髓的王世国开始更关注书法的文化意义。 “学习书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王世国认为,汉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密码。书法作为汉字的一种表达符号,从甲骨文发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对精神性情的抒发,对个人意趣的追求,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感,在世界上树立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 “作为一个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面貌是一种义务。”然而,随着电脑、互联网等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好像书法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很多人都提笔忘字。一直痴迷书法的王世国却坚信:作为汉字书写的法则和艺术的书法,一定长存! 目前,教育部已下发通知,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为往圣继绝学”,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的成立,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和专家学者,他们将挑起弘扬书法艺术的重任,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指明书法艺术的弘门正道,指导书法创作和提高大众的书法鉴赏水平,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精髓。 这些消息,让王世国看到了更多曙光,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