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光与陈振濂的争论,实际上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焦虑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20-05-07 17:34:59
当代书法展厅
 

前一段时间,中国美术学院陈振濂教授发文称,“书法迈向‘展厅时代’,‘鸿篇巨制’势不可挡!”并称“它的力量足以裹胁任何人,个人渺小得根本无法对抗。”对此,华南师大张桂光教授不以为然,并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册页、手卷、 斗方、条幅等才是为大众喜见乐闻的形式,而不是大尺幅的“鸿篇巨制”,“书法的前途是走进千家万户。”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当代书法发展的争论,引起了全国书法爱好者的关注。

其实,张、陈二位先生是各执一词,说得有点偏激,但是都对。这就像是他俩各自只看到一枚硬币的一面,却忽视了它的另一面。我认为,他俩的争论反映出来的是当代书法家对书法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焦虑。

陈先生身处中国美术学院,这是一所汇集了当代美术20多个学科,例如美术学、建筑学 动画、雕塑、绘画、艺术与科技、环境设计、艺术史论、摄影、工艺美术、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国画、书法学等专业艺术院校。

 

陈振濂和他的“鸿篇巨制”
 

在如此众多的与当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之中,书法因为它与当代工商业文明的隔膜,在这里完全没有至尊地位,仅是其中的一小块冷冷清清的“自留地”。 可以想见,陈先生置身于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来自周围的压力巨大。他急切地希望用“鸿篇巨制”在美术展厅里、甚至在社会上弄出点动静来,以提振书法的声威。

而张先生则不同了,他是我在华南师大中文系的同事,是古文字学的教授,特别是在金文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张先生可以说仍然保持着一位传统文人的风貌,在自己的书斋斗室里安静地从事着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在华南师大,文学院的中文系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校史上曾有几位中文系的教师或毕业的研究生晋升为学校校长或副校长。张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来自周围学科的压力,自然也不能理解陈先生的急切心情。

从宏观上来看,中国书法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包括美学观念)的冲击下,的确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晴耕雨读式的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书法,在现代工商业文明时代的社会中,也越来越显得边缘化了。那“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每家每户都挂着中堂、对联,甚至牌匾的情景,如今大概在皖南徽州才可以见到了。当代社会能在书斋斗室中挥毫的还有几人?

 

张桂光在案边挥毫
 

眼看着书法在千家万户中日益消失,张先生大声疾呼“书法的前途在于走进千家万户”,希望书法能重回人们的书斋案头。而陈先生则是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希望书法在形式和呈现方式上能够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唤醒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可见,两位先生均是用心良苦啊!可惜他俩都未能理解彼此的处境,都未能看到各自正确的一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书法的生存状态再也不可能回复到过去那种至尊地位了。而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也使得书法“走进千家万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靠“鸿篇巨制”在展厅里闹出点动静,以引起社会对书法的关注,那也只是昙花一现。我认为,面对书法纯艺术化甚至边缘化,并且逐渐淡出千家万户的发展趋势,书法家大可不必焦虑和惊慌失措,应当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不要把书法太当回事。要知道书法早已走过了人人执笔的辉煌时代,如今它就是可供大众选择的许多艺术形式之一。书法虽然人人可学,却并非人见人爱;它只能被爱它者所爱,只能成为被少数人所懂得和执着追求的艺术。

(本文作者:王世国)

 

王世国著作《中国书法家》和《书法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