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枝山为何能成为草书大师
早年,祝允明学习书法有家传,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和后来做了他岳父的李应祯。徐、李二人,前者擅长草书,后者长于楷法,这对他一生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好友文徵明说:
吾乡前辈书家称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见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一)
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卯以来,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然不肖顽懒,略无十日力。今效诸家裁制,皆临书以意构之示。知者乃或妄许为能书,殊用愧恨而已。此在建康为顾司勋所强,《黄庭》《兰亭》《急就章草》,二王、欧、颜、苏、黄、米、赵,追逐错离。时迫归程,无暇豫之兴,又乏佳笔,只饶得孺子态耳。(见祝允明《怀星堂集·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
从这段题跋中可见,在顾司勋的强求下,他居然可以背临九家书体,足见他平日临习晋唐宋元名家书法已经烂熟于心。同时可知,在他的书艺发展的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下工夫临写前人书作,以至于连应酬之作也出以临写之笔,这在其他书家中是十分罕见的。他确以善于临诸家书体为荣耀,而且常爱向人们表现自己这方面的出众才华。我们从他以六位书家的不同书体来写《六体诗卷》可见一斑。当时的书法家和书评家对此也特别欣赏。比祝允明略晚的吴门派书家王世贞说:
京兆少师楷法,自元常、二王、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王世贞《艺苑卮言》)
祝允明师承的书家确实不少,而且这里讲的还不是全部。所以,人们称赞他“妙兼诸家”,或者“无所不诣”,或者“博习诸字”等等,不一而足。
明代“尊古师帖”的复古主义的书风很盛,比起元代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作具体分析。中国书法发展到了明代,各种书体都已经由大艺术家们创造并确定下来,而这些开宗立派的大书法家几乎将各种书体都推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这种现状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名家书作,明代书法家心理上总有一种所学不尽、所积不厚的感觉。
祝允明就是如此。在书法艺术的创始时期,书法家们苦于可资借鉴的东西太少,但“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画图”;而到了明代,书法从成熟走向普及之后,这时的书家又苦于难于超越前代耸立的艺术高峰,苦于可借鉴的太多,要想不落前人窠臼实在不易。你要超越它,首先必须充分地学习和研究它,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不是站在他的脚下,你才能摘取书法艺术的桂冠。
祝允明深懂此理。所以他“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变体,罔不得其结构,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顾璘语,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一),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成为明代草书艺术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