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书法辣评】:当代书法家挂单鬻字又何妨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7-19 17:17:19

 当代书法家挂单鬻字又何妨  

                                     王世国/文(《新快报》2015年7月19日)

     民国时期,不仅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等画家挂出润例卖画,非常普遍,而且书法家挂单鬻字也十分常见。书法家时常在居所、店肆、报刊、商品包装、图书上刊布自己作品的润格,甚至还将润格直接刊刻在木板、印章上。有的书画社团还将会员的润格与本社团的章程一起,公之于众。这些润例或由书法家自定,或由门生代拟,或请名家拟定,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民国书法家挂单鬻字原因多种多样,而且书法家的年龄、身份、地位、原有职业也各不相同。女书法家萧娴25岁时随父迁居香港,为了生计,就以鬻字为业,于右任等6位书法名家还联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广告,隆重推荐她。前清遗老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沈曾植等,生活并不困难,但是为了表现自己“宦游归来,两袖清风”,以求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也挂单鬻字。

    当然,有的人如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野后虽不卖字,但名气很大,书法又好,求书者络绎不绝,结果不胜其烦。于是,他挂出高价润格,还申明“不题双款”,以此阻吓那些索书者。民国一些文化名人,更是把挂单鬻字当作是一种风雅之事,如黄侃、闻一多、黄炎培等等,都曾挂单鬻字,而且价格不菲。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为公益事业而挂单鬻字。马一浮在四川创办复性书院,为了筹集刻印宏扬传统文化的书籍经费,只好挂单鬻字,4个月便卖得三万元。总之,民国时期书法家挂单鬻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如今,书画拍卖会如火如荼,古代或已故书画大家的书画作品,经常创出天价;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微信即时通信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创立,有些人开始尝试搞起了书画作品的“微拍”;有的网站看到书画交易的商机,在网站挂出了一些书画家润例;经营书画的画廊,有时也会将书画作品明码标价;甚至像《参考消息》这样的官方权威报纸,也会刊登书画经销的广告,把数位号称“某某大师弟子”或者“某某书协主席”的书画作品,一起“打包”,推广销售。一时间,仿佛书画艺术品交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活跃、兴旺。但是,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作为书法作品的创作者——书法家,在这中间不声不响,集体沉默,好像他的作品销售与他无关,甚至有人还声称他从来不关心他的作品的买卖,极力撇清自己与市场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求购名家书法作品,往往摸门不着;一些人参与拍卖公司的拍卖会竞拍,往往被暗中操作哄抬的天价所吓退;一些人在画廊里看中自己喜欢的名家作品,但一听到店主开出的高价,便赶忙走人;一些人辗转识得认识书法名家的人,但打听到的作品润格,因是口耳相传,一时也难辨真假。也有极少数幸运者,能认识和联系上那些书法名家,知晓其润格。但是,有的人觉得自己与书法家是熟人或者是朋友,便在心中老是盘算着何时可以免费索字,不愿为书法家辛苦创作的作品付出分毫。这就当今书法艺术市场的现状。

    民国虽是乱世,经济萧条,但是书法艺术市场却十分兴旺,正得益于书法家信息公开、作品交易公平。如今,网络信息如此发达,“互联网+  ”业已成为生产、销售和服务领域的时尚潮流,而书法艺术市场却还如此落后、不透明,不少书法家还在遮遮掩掩,故扮清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虽为书法艺术市场提供了获利空间,若是处理不当,也会损害购买者和收藏家的利益,最终也会抑制书法艺术作品的销费,损害到书法家自身的利益。其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觉得,当代书法家何不学点民国书法家的范儿,不用再故作高雅,羞于谈钱。只要不浮夸,不虚高,价格合理公道,以劳获酬,那么书法家挂单鬻字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