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书坛一团和气,评论家不敢讲真话——《新快报》记者采访八公山人畅谈当代书法
为了回应广大书法爱好者十分关切的一些问题,近日,《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专门采访了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世国,畅谈当代书法。该专访在《新快报》发表。(一)
【收藏周刊】您为大众熟知,大约是从您在《新快报》开设书法评论专栏开始,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走上书法“科普”的道路?
王世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华南师大执教时就在全校开设书法选修课,同时还受邀到广州业余文艺大学讲授“历代书法家评价”课程,此外还在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广州分校教授书法,与我共同执教的老师有周正山、曾景充、卢瑞祥等,并著成《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获得第四次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王世国:十年前,在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成立时,我就提出评论家应当担负起当代书法批评的历史责任,要像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杂文那样,“不虚美,不隐恶”,为当代书坛正本清源,涤浊扬清。然而,知易行难。书法家也有人性弱点,常常是“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国人又特别爱面子,爱听好话,一听批评的话便不高兴,甚至翻脸;他的门徒弟子也会对你群起而攻之;评论家中也有其代言人,自然也会对你发起攻击。
所以,书法评论中敢于“真评论,真批评”的人,常常是孤军奋战,极少得到声援。这就是我遭遇到的困惑。我们看到,当代书坛极少有专注当代书法评论的学者,许多学人都是钻进故纸堆里,埋头“整理国故”,这样的“成果”远离现实,十分保险。
【收藏周刊】您既是书法家,又是书法评论家。您如何看待圈子里普遍一团和气的现象?您的评论是否曾“得罪”过人?
王世国:如今的书坛的确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参观书法展览时都说:“好,好,好!”评论家撰文也会碍于情面,多美言吹捧,更会想到说真话的后果。国人为人处世真是圆融老道啊!人们不禁慨叹当今书坛上书法批评的缺失。书法评论常说大话空话,不说实话,不敢真言,这种弊端已经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人们常言:“无欲则刚”。如果评论家自己还想着如何在书坛上或者职称上晋升上位,那么心中的欲求必然会成为他的“挂碍”,让他自动禁声。我的文章让一些人不痛快、不高兴,其实它是逆耳的忠言,听之必有好处。更何况,我写文章发自心灵,并非想讨谁的欢心。因为“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收藏周刊】您既是书法家,又是书法评论家。您如何看待圈子里普遍一团和气的现象?您的评论是否曾“得罪”过人?
王世国:如今的书坛的确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参观书法展览时都说:“好,好,好!”评论家撰文也会碍于情面,多美言吹捧,更会想到说真话的后果。国人为人处世真是圆融老道啊!人们不禁慨叹当今书坛上书法批评的缺失。书法评论常说大话空话,不说实话,不敢真言,这种弊端已经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人们常言:“无欲则刚”。如果评论家自己还想着如何在书坛上或者职称上晋升上位,那么心中的欲求必然会成为他的“挂碍”,让他自动禁声。我的文章让一些人不痛快、不高兴,其实它是逆耳的忠言,听之必有好处。更何况,我写文章发自心灵,并非想讨谁的欢心。因为“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