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新快报》收藏周刊:《王世国:书法曾助我高考》

来源:八公山人书法工作室作者:王世国发布时间:2020-07-14 17:04:21

望着这张陈旧的黑白照片,我浮想联翩。这是1979年春天,我在县城内小旅店宿舍门前拍下的,破旧的门上贴着我用楷书写下的春联:“古城已不旧,陋室亦有新。”这幅春联寄托着我对新一年高考的希望。

1976年春天,我从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被招工成为安徽省寿县土产公司的营业员、采购员,后来又成为县供销社的办事员。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正在建设公社驻点搞“基本路线教育”,一时难以脱身,所以放弃了;哪知1978年高考,我竟首战失利。因为那些涉及高中知识的数学题,对于高中仅读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下放”的我来说,还是太难了,仅考了20多分。尽管我考过了分数线,结果还是名落孙山。不过,我立志要考上大学,仍然信心满满。因为在初中时我一向成绩很好,而且爱好文学和书法,还在省报上发表过诗歌,同学们都戏称我“文豪”。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1979年的高考,我是倾尽全力,背水一战。

1979年春天,作者于宿舍门前留影
              

对于没有读完高中,而且只能在工作之余复习备考的我来说,要在录取率只有6%的高考中取胜,并不容易。那时,每天下班后在饭堂匆匆吃完饭就赶回宿舍复习功课。夜晚是我最宝贵的时光,但在昏黄的灯光下,每每读书做题至夜半时就会疲倦困乏。怎么办?古人有勤奋读书以至于“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而我却有着与古人不一样的抑制困倦的妙招,它不会有皮肉之苦,还可以愉悦身心。这就是书法。

每当深夜困盹,双眼难睁之时,我便放下书本,开始提笔练习书法,临习我在寿州循理书院碑廊中拓下的古代名家碑帖。此刻万籁俱静,名帖在前,千秋如对;我专注于一点一画,刻意描摹,力求毕肖。一通书写之后,我忘却了疲劳,顿时精神倍增,这才重新开始复习。后来我想,古人如果早知道书法竟有“疏五藏,澡雪精神”(刘勰)的神奇功效,何至于受那“悬梁”“锥刺”之苦?

1979年,我终于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于1983年考取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这可是当年200多名中文系毕业生中唯一考上研究生者。

感谢书法!

位于寿县城北的八公山

 

注:我读中学的旧址即是 “寿州循理书院”,它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历经明清两朝。历史上,这里培养出了像梁、邓石如、薛鸿、孙家鼐、张树侯等著名书法家,是一所在寿州境内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的书院。清朝乾隆年间,书法家梁巘辞官后曾任循理书院山长,在此主讲多年。邓石如正是在这里结识梁巘,在梁巘的帮助下,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本文作者:王世国)

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梁巘书写的《循理书院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