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 与五千年书法名流对话——黎向群评王世国《书法非常道》
《深圳特区报》 2017年08月29日 版次:C04
最近,王世国先生的新著《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研究中国历代书法家的基础上,继续收集书家的史料进行求证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该书从黄帝开始,至民国结束,跨越五千年历史,涉及书法名流近千人。书中所选的书法名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李斯、程邈、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梁启超、于右任、张大千、沈尹默、谢无量、柳亚子、邓散木、王蘧常、白蕉等人,而更多鲜为人知的是尹佚、秋胡妻、萧何、叔孙通、陈遵、杜林、杜操、汉灵帝、蔡文姬、韦诞、韦昶、钟会、张翼、谢奉、王修、王珣、王珉、王僧虔、张融、陶弘景、周颐、萧道成、萧子云、孔敬通……
上述书法名流,如此庞大的书家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今天的书法史学专著中,绝大多数都被遗漏和掩盖,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总是这样的无情。
一部有价值的书法历史,首先是书法家的历史。历代历朝向来重视官史的记录、收集、整理和出版;民间的历史,处于被遗忘的境地。近三十年,书法史学著作应运而生,琳琅满目,大多以通史或传记的形式示人。这些史书,局限于地域,或者受到资料、视野、学识、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以今天的眼光和见识去审视和取舍,面对青史的数千位书法家,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难以全面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面貌;二是按照历史线索,所列的书法家,大多堆砌资料,平铺直叙,令人读之乏味不已,没有一点鲜活感。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布衣书画家,他们不同时期或当年的写字、读书、工作、生活、交往、雅集、学问、创作等活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有无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鲜活的看似寻常的书家逸事史迹,在书史中亦很少记载,但是,往往这些史迹,就是今天人们能够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年书法艺术发展和书法家其人其书的宝贵材料。
我捧读《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一书,感慨良多。它的意义,就是区别于当今的书法人物传记类的图书,突破现有程式的体例和模式,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别样的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此书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通过挖掘和整理书法名流奇闻逸事的点滴史迹,找寻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本书所介绍的每一位书法家,尽管有的书家人们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书法作品,却未必知道他们轶事、逸事。历史上这些书法名家当然都是那时的名士俊杰,总免不了要有点逸闻,才显得与众不同,被人津津乐道,就像今天人们喜欢谈论名人、明星八卦新闻一样。这些书法名士的行为和为人似乎不可理喻,甚至于不守“礼法”。这恰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高迈,不可衡诸常人常情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对一位书法家评价都是综合性的,不仅要看他的书法技道水平,而且更注重他的品行、修养、阅历、影响等。作者自序云:“的确,只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能成非常之道。”今天史学家的研究偏重于正史、通史,往往会忽略了轶事、逸事和趣闻的记载。作者正好在这方面作收集、整理和研究,填补了空白。
二是为读者提供“穿越”时空,与历史上书法名家往返交流的视窗。作者披沙拣金,史海钩沉,选取从先秦到民国时期书法名流的奇闻逸事307篇。此书体例独特,标题四字,点睛醒目,并且加以“八公山人语”阐述评说,每页配有书法作品图版一幅,图文并茂,又迎合于当今读图时代的需求。虽然每个书家轶事的文字短小精悍,但信息量大,使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时空,“观其事,知其人,赏其书,明其艺,解其道,实现与历史上书法名家在精神上的往返交流。”这些都是此书的特色。
(注:作者为书法史副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